【汉中】河道保洁员:一江清水需要大家共同保护
本报记者 曹娜
汉江穿城而过,一群群白鹭、红嘴鸥在湿地间展翅翱翔,与河岸上景观在江水里的倒影相映成趣;游人们或跑步、太极、广场舞锻炼,或散步、拍照,惬意舒心。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汉中人民功不可没——保水质,关停企业数百家;落实责任,全面启动河长制……除了这些“大手笔”“大动作”,其实在我们身边,有那么一群普通人,从清晨到日落,从严寒到酷暑,每天工作十来个小时,打捞汉江里的垃圾,他们就是河道保洁员。中心城区三号桥到四号桥附近,来回近12公里水域,是河道保洁员王希红、李志忠、蒋彦文的保洁范围。马上到退休年龄的李志忠师傅从事河道保洁工作已近8年。除了大风大雨的极端天气,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站在作业船上打捞清理河里的垃圾。4月25日9时许,记者来到汉江边,穿戴好河道保洁员的工作服和救生衣,在王希红师傅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站上作业船,开启了半天的河道保洁工作体验。
出乎记者的想象,清理垃圾的作业船还挺“先进”:对漂浮垃圾的收集动作只需在驾驶室内通过控制台上的按钮就能轻松控制;收集臂与船头的机械化传送带配合默契,可以将打捞起来的垃圾直接运送到船上的收集舱内。除了这些先进的设备,船上还摆放有几根三米多长的竹竿,上面带有铁制的网兜。“虽然有这些设备,但还是需要人工打捞的配合,这样清理才能确保彻底干净!”打捞组长王希红告诉记者。
“双腿站稳,注意力集中。今天有点下雨船上比较滑,不可以乱动,更不要慌张。”看到记者有些紧张,站在船头的蒋彦文师傅一边嘱咐记者动作要领,一边不停地提醒记者注意安全。接过一根竹竿网兜,记者发现比想象中要沉许多。蒋师傅告诉记者,每一根网兜的重量都在4公斤左右。在水里打捞垃圾看似简单,但却是对体力的一大考验。记者将网兜插入水里,用力一兜一抬,将树枝等垃圾送入传送带。网兜本身的重量,加垃圾的重量,再加水的阻力,五六次下来,手臂和腰部开始隐隐酸痛。不到半个小时,身上的衣服被汗浸的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可以想见,整天都在从事打捞工作的师傅们一天的劳动强度有多大。“今天中午估计你吃饭拿筷子都得费劲。”蒋师傅打趣说,刚开始接触这份工作时,他每天下班回到家就只想躺下睡觉,手臂酸到提不起一点重物,肌肉碰一下都会痛。
除了体力的考验,工作环境的恶劣又是一大考验。记者发现,船上暂存的垃圾由于水的浸泡,味道是又腥又臭。“现在不热都好到哪里去了。到夏天你再看,更臭!而且夏季河道上作业,船上没遮没挡,除了大太阳直接晒,还要接受阳光照射到水面形成的反射,酷热难当;冬季,河水冰凉,寒风扑面,比岸上冷得多,也没有可以躲避取暖的地方。”李志忠师傅告诉记者,自从2012年换了机械化作业船后,工作量减轻了一大半。如果还像以前全部靠人工打捞,记者今天的职业体验要吃的“苦头”更多。
王希红师傅介绍,江面上的垃圾,一类是居民生活垃圾没及时清理的,顺雨水冲刷到水中;还有一类垃圾是岸边植物的枯枝、落叶。而每年农业灌溉的时候,田地里冲刷下来的各种垃圾也是一大类,且往往刚清理干净,随着水的冲刷又带到江里一批。“咱这汉江不是湖那样的死水,而是奔流不息的活水。所以有时候我们刚清理完,船掉头回去再看又有垃圾随着上游的水漂浮过来了。”
近一个小时的打捞后,船上暂存了不少垃圾。记者仔细观察发现,树枝、烟盒、食品包装袋、饮料瓶,甚至鞋子、尿不湿等,垃圾的种类可谓是“丰富多彩”。“每天近10个小时的河道保洁风雨无阻,我们习惯了。看着河水越来越干净,内心也很欣慰。”三位师傅说,近年来,汉江水质有了较大的改变,这得益于市民环保意识的提高,随手向河道扔垃圾的现象有所减少。但当他们提醒劝阻扔垃圾的市民时,也会碰到一些态度恶劣的人,甚至还会恶语相向。
王希红师傅说,希望大家能相互理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爱护河道,不要往河里倒垃圾、抛杂物。“我也建议你们媒体加大一下宣传力度,让市民特别是上游农村村民们养成不随意乱丢垃圾的的环保意识。这一江清水,需要大家共同保护!”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