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六冢村篾匠:手勤心细编织经纬

2017-05-04 18:15  宝鸡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张琼

在宝鸡乡间的农贸市场上,少不了手工编织物的身影:芦席、竹筐、鋬笼、蒲篮……篾匠蹲在一旁,自信地等农人选购他编制的物什。每一个行当都有讲究,篾匠讲究的是手巧心细。

凤翔县柳林镇六冢村被乡亲们叫作“篾匠村”,村里老人介绍,清朝时村里就有人做编织活计,尤以编织芦苇席出名,到上世纪70年代,有90多户村民打席,许多外地人专门来六冢村收席子。如今,村里只剩几位老人农闲时打席。60多岁的篾匠马玉牢有一手打席绝活,他蹲在地上,以自己为圆心,将破好的蔑条伸向四方,随着他手指的上下翻飞,篾条有规律地经纬交错。不出八个小时,一张光滑、整齐的芦席就编好了,除去成本,一张席能赚60块钱。再看马师傅的手,到处是割痕、茧巴、血口子,打席时被篾条割破手是常事。马师傅说,爷爷的爷爷就是篾匠,这手艺代代相传,以前村上种着大片芦苇,现在多是从甘肃买芦苇。芦苇要经过晒干、去皮、碾压等程序,才能成为合格的篾条。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篾匠的心细、手巧和耐性程度,手指笨拙、心急火燎的人干不了这活。

如今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使手工编织用品销路减少,篾匠也越来越少,利薄、辛苦等原因,使年轻人不愿学这手艺。老辈西府人向来尊重有手艺的人,篾匠用自己的作品和汗水,换来了农人的尊重。

看着篾匠手底下漂亮的筐筐箩箩,再看看篾匠那双裂满口子的双手,我们感受到勤劳吃苦、细心耐心的劳动者精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安康】汉阴公布首批“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

    2017-05-04 16:08阅读

    共享单车倒逼改革 西安公租自行车将完全实行市场价

    2017-05-04 11:15阅读

    【铜川】2017年全市春季水果栽植建园工作成效显著

    2017-05-04 08:22阅读

    【汉中】一定要为老百姓干点事

    2017-05-03 12:30阅读

    【安康】岚皋:五一小长假美景美食醉游人

    2017-05-02 20:03阅读

    【汉中】党振清检查脱贫攻坚和防汛工作

    2017-05-02 12:11阅读

    【宝鸡】交警发布出行提示:宝鸡收费站通行压力大市区多路段施工须绕行

    2017-05-01 18:18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