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汉中】汉中各具特色的各读书会探讨

2017-05-19 12:00  汉中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 王宴 实习生 赵琨

在全民阅读,书香满天汉的五月,汉中形形色色读书会也不失时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聚会或者读书推广活动。据记者调查,汉中现存的读书会基本属于自发公益、散在民间的状态,读书的时间、地点、所读书目差异也很大。他们以什么形式读书?都读了些什么书?在读书会的运行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瓶颈?应该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发展?记者做了深入采访。

蒙正公益读经班:弘扬国学从实体走上网络

“我们这个读经公益班,最初源于2010年的《弟子规》公益讲读班。那是汉中市爱心义工协会几位文化义工和爱心企业老板的十多个孩子,周末没处交代,就聚在一起,由一位国学功底深厚的老师义务给他们讲读《弟子规》。读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们变得有礼貌、懂得感恩父母,也能自觉学习了。后来就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来这个班,再后来就发展成了蒙正学堂”。公益读经班袁老师告诉记者。”

据了解,蒙正学堂一直保留着诵读经典的这个公益项目,公益班变成了针对家长的传统文化公益小讲堂,由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市义工协会共同支持运行,每周一次两个小时,每次课都留有互相交流的时间,依然是一种读书会的形式。起初人满为患,两年后,到现场者越来越少。在网络上,每天有半个小时的传统文化经典亲子共读依然努力坚持着。线下,每周五下午在蒙正学堂,有专门的老师,指导公益班阅读经典,每个年龄段有固定的篇目。”

“随后,我们还会安排《大学》《中庸》《论语》等四书五经的微课读书,也会有其他形式的读书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诵读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经典这个根本思路不会变。”一直在致力于恢复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汉中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薛瑞这样对记者说。

一门深入的德智慧读书会

今年50岁的汉中市德智慧读书会会长马安琴说,201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朋友说有个德慧智读书会。线上还有老子学院做支持,她将信将疑地大声诵读过《道德经》后,最明显的收获是睡眠状况大为改善,解决了她当时最大的苦恼。于是,她就坚持每周日与同好们一起到汉江边的中国旅游城市标志下,朗读《道德经》。一段时间下来,她感觉确实有益于身心健康,开慧益智。就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起了QQ群、微信圈,来互相交流读书感悟,同时书目也增加了。他们建起了相对固定的读书会,会员从幼儿园孩子到耄耋老人都有。读书会总会提供系统教材,依据少年养志、中年养德、老年养福的原则,给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推荐不同的书目,指导他们诵读,不懂的地方在线求教,有专人在线值班解答。目前在汉中累积的会员有1000人次。

吸引读者的图书馆读书会

如果你问我汉中哪个读书会好,我觉得吧,图书馆的读书会占据优势,有丰富的藏书,齐全的设施,条件得天独厚。咱们汉中市图书馆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还会搞主题读书会,比如春节的汉中民俗猜灯谜,四月的读书使人丰盈,端午节的屈原诗会等等。电视剧《人生》热播期间,汉中文化人聚在图书馆看《人生》,畅谈人生,掀起了一个个的读书高潮。现在又建起了汉中图书馆读书微信群,起初只是为了给大家传活动照片方便,没想到,大家在这里互相交流图书,沟通图书借阅信息,交流读书感悟。互相启迪思想,激发思想的火花。所以说,我们的读书会从线下走到了线上,我们的会员读者地域也更广阔了,读者想看的书,如果我们图书馆没有,还可以通过“你读书我买单”活动,从后台书商那里借阅,也扩大了读书面。网友“紫花”这样给记者推介。

读一本好书,然后聚在一起海聊

“一心读书会”是由一帮骑行爱好者的聚会活动发展而来,起初是大家聚在一起聊聊自己的经历或人生感悟,以人为主,时间是一周一次。后来,因为场地、经费等问题难以为继,改成半月一次,慢慢发展成以书为主,好书共读分享。直到汉中市图书馆为他们免费提供了场地,读书活动的时间、频次才相对固定。

4月5日晚在汉中市图书馆他们20多人聚在一起,阅读分享由“小米”(网名下同)推荐的3月份共读好书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先知沙与沫》。分享读书心得时,现场的朋友们各抒己见,激情澎湃,激烈的思想碰撞激起一次次高潮,从书中拓展到书外,从诗意联系到现实,从艺术谈论到宗教,从外国联想到中国,从无神有神辩起,又为读书有用无用而争论……

有思辨,有吸收,有批判,这才是我们读一本好书的正确打开方式,尤其是和有思想的一群人共同读一本好书再一起交流。也给我们每个人提供了不同视角和理解,打开了我们自身思想的局限性,每个人都受益匪浅。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某事物用什么不足以表达,需要各种形式来补充。对于《先知沙与沫》这本书,我们读之不足诵之,诵之不足我们分享之、铭记之。“完美咖啡语”在读书会结束语中如是说。

引导大学生读好书的校园读书兴趣小组

“读书兴趣小组是我们陕理工图书馆的一项传统业务,每年新生入校都会有各种兴趣小组招人,读书兴趣小组也不例外。我们现在的兴趣小组据点在陕理工北校区,有40多个学生,由我校图书管理员,也是省作协签约作家冯北仲老师负责管理,南北校区的学生都有。对于这些学生,图书馆也给了特别的优惠,比如一般图书借期30天,对他们可以适当延长,新购进的书他们可以优先借阅等,图书馆还为他们每个人免费提供了笔记本和笔,方便他们做读书笔记。主要目的是在老师引导下,读一些好书”。陕理工图书馆馆长王长安说。

“新生入校读书兴趣小组组建起来后,我就给他们推荐一批书目,让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有方向性地读一些好书。比如,我刚给他们推荐了一批现代文学类的图书,有贾平凹的《浮躁》,莫言的《蛙》《米》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集聚会交流。后来交流就转移到微信群里去了,学生自主管理,自由讨论,老师只做必要引导。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发现,就是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交流之后,每个同学对这本书了解的更全面,理解得更深刻,这对丰盈他们的思想非常有帮助。”

倡导慢生活的“一小时茶会”

“读书品茶,不争朝夕”这是汉中“一小时茶会”一圈人的共识。从2015年的某一天起,每周周六,他们会通过网络朋友圈召集人,然后到一个适宜的地方去,布好茶席,泡好香茶,共读一段好书,然后互相品评茶汤。每有这样的茶会,她们飘逸的茶服,优雅的音乐,精准的朗读,自是一道亮丽风景,总会引无数人围观。

以前只是做茶的一圈女人在参与“一小时茶会”,现在有很多爱茶的男人,甚至孩子也加入其中,队伍在不断壮大。想要在那个时段读书的人还得报名举手快,否则轮不到。她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场景,读不同篇目的书,比如在诸葛古镇,读《出师表》,在陕理工读《少年中国说》,在汉江边读朱自清的《匆匆》、屈原的《离骚》。如果原定时间天气恶劣,她们就相约各自在家读书或练练毛笔书法,然后在群里晒自己的“作品”,让整个群里都散发着浓浓的书香。

多读书读好书才能提升市民整体素质

就目前,我市出现的读书会现象以及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发展,记者采访了陕理工文旅学院院长梁中效,他说:“第十四次中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读书不足8本,远低于世界第一人均阅读量64本的以色列。读书量的缺失,足以使得中国文化出现“沙漠化”。

现在,人们物质生活发达了,衣着华丽,食物丰饶,反而不快乐,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读书不够多。我市目前也有不少民间读书会,市民开始重视阅读,不管是哪种形式的,都是好事儿,应该支持和倡导。咱们汉中要建设文化名市,不仅需要政府对图书馆等读书机构的投入,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全民爱读书,建设社区读书会,鼓励民众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市民整体素质。多读书,也可以使人口资源变为人力资源,平心静气地读书,能使汉中走出创新创业城市之路。鼓励民众多读书读好书,才能使汉中文化名市建设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读书要从娃娃抓起,培养从小阅读经典的习惯,更注重素质教育,花功夫把全民从网络上的浅阅读引导到书卷上的深阅读。

让公民平心静气扎扎实实地读书才是建设文化名市的根本,政府要把各级书店、图书馆、文化馆等基层读书场所建立起,让书被阅读,真正的为后代留下文化的滋润。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商洛】丹凤强化中小学防溺水工作

    2017-05-19 10:25阅读

    【宝鸡】千阳县水沟镇后沟村:田间讲党课 地头鼓干劲

    2017-05-18 22:42阅读

    【安康】“安康富硒茶”惊艳2017中国国际茶博会

    2017-05-18 16:06阅读

    【安康】安康交警跟你玩儿真的史上最严交通整治

    2017-05-18 10:18阅读

    省教育厅专家组赴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专项评估

    2017-05-17 17:00阅读

    【商洛】“商人节”助力脱贫攻坚

    2017-05-17 10:17阅读

    【安康】旬阳:“云智能”打造交通管理升级版

    2017-05-16 18: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