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帮扶要找准“根子”用对“方子”
本报评论员
今年以来,省委书记娄勤俭多次提到发展要解放思想、登高望远,要跳出城墙思维。所谓“城墙思维”,既指一种固定的,如城墙般四四方方的惯性思维,也指始终在一定框架中干事的局限性和禁锢性思维。地处秦岭南坡、陕甘交界的略阳县虽然没有城墙,但放眼望去都是大山和大沟。自然条件和交通区位的限制,某种程度上比城墙还高还厚。作为一个立地条件和区位优势都不明显的山区县,要在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任务尤其艰巨。
特别是从产业基础看,略阳县地存中药材面积达66万亩,其中地存杜仲1亿多株,数量居全国之首。略阳乌鸡、杜仲、天麻以及猪苓均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是我省核桃、黑木耳、香菇的重要产区之一。但多数优势资源还“藏在深山无人识”,没有转化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势。
贫困实质上是社会一部分群体脱离社会资源交换体系,参与资源交换不顺畅所造成的。而互联网电子商务恰恰是破解这一制约“瓶颈”,打开大山掣肘,提高社会资源交换效率的窗口。略阳县因地制宜,用“互联网+精准扶贫”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问题,究其本质,是将贫困村的产业与大众的扶贫和消费需求有效对接,从而更大程度上地激活市场,进而让贫困村产生造血功能,达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的。
精准扶贫的“扶”与“贫”,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实也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贫困群众最“需”与最“求”的是什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要从扶贫投入侧入手,通过优化扶贫投入结构、增强有效供给来提高扶贫质量,其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实效性。略阳县的经验就在于既转换了“脑子”,找准了“根子”,也用对了“方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