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标城市人才新政“来势汹汹” 西安如何打赢人才争夺战(2)
对比
各地人才新政“来势汹汹”
记者注意到,西安对于A到C类高级人才的政策优惠力度,相比长沙、武汉等城市可谓毫不逊色,但就D类到E类人才的政策福利来说,并无优势可言。
比如,长沙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
而义乌则喊出“砸锅卖铁也要把人才引进来”。对符合条件的省部级以上领军人才、博士或正高、副高或高级技师、硕士、本科、大专或技师等人才分别给予最高一次性140万元、80万元、50万元、40万元、30万元、20万元购房补助。
首先打响本轮人才争夺战的武汉,则是通过“招才”机制发力,除推出成立“招才局”、大学生在读期间可缴存公积金、放宽大学生落户条件等一系列政策外,还打出“校友牌”。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就是武汉“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首批“招才顾问”。
推出招才妙招的还有成都。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和租赁住房,对来成都应聘的外地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可提供7天免费入住的青年人才驿站。
相形之下,对于占人才比例最大的E类人才,西安相关政策表述为:纳入公租房保障范围,并优先予以保障,显得相对笼统和模糊。
溯因
他们为什么不愿留在西安
实际上,优厚的人才政策只是吸引人才的简单策略,更有吸引力的,还包括发展空间、发展机会、生活质量等更多元的软件因素。
对于1990年出生的杜川来说,留在西安“殊为不易”。杜川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西安发展,主要是因为老家在宝鸡,在西安工作离家近。
实际上,杜川留在西安,花了很大功夫。2014年本科毕业的他,当时并未在西安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很多企业并不接受没有经验的应届生。”故不得不前往深圳打拼。两年后,在深圳工作磨练了一身本领的他,才得以回到西安安定下来。
也是在同一年11月,身为吉林人的小李却选择了离开。小李2016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月11日入职恒大集团西安有限公司,4个月后离职返乡。
小李说,当初之所以选择西安,是看中西安生活压力小,而且当时只找到这么一份工作。他的离开,是因为不能适应岗位。
对于西安,小李表示有很多古建筑令人流连,但他也感到西安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比如不文明现象不少,“多次看到路边有大小便的。”此外还发生过几次丢失东西。
学新闻的安鑫是今年刚刚毕业,他坦言,所在专业目前真正就业的同学,不超过三分之一。一方面,所在学校知名度一般,另一个问题,“僧多粥少,就业岗位稀缺”。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老家不在陕西的同学往往会果断地选择离开,毫无留恋之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