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去年PM2.5浓度下降三成 创历史新高
“‘霾可治、人努力、天帮忙’,只要继续坚持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同向发力,经过3年左右的时间,西安大气污染将得到明显改善。”3月1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曹军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市铁腕治霾的效果显著,但仍存在短板。他建议,应以科技为核心构建新型区域大气防治体系。
成效
我市2017年PM2.5降幅
创历史新高
曹军骥说,环科院在高新区设置了长期观测站点,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西安PM2.5浓度呈持续下降趋势,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04~2007年,PM2.5年均浓度介于167~190微克每立方米;第二阶段是2008~2013年,PM2.5介于145~171 微克每立方米;第三阶段是2014~2016年,PM2.5介于106~126微克每立方米;第四阶段是2017年,PM2.5首次下降到100微克每立方米以下,达到78微克每立方米 。
“西安13个常规监测站2017年的数据平均值为73微克每立方米,与我们监测的78微克每立方米接近,这也在仪器误差范围内。”曹军骥说,与2016年相比,2017年单年PM2.5降幅创历史新高,降幅为30%,由此可见,西安去年铁腕治霾的效果显著。2017年PM2.5组成中粉尘、有机物等均下降,其中粉尘下降达到57%,表明扬尘控制、禁土令的有效性;黑碳下降约50%,表明燃煤及生物质燃烧控制的有效性;硫酸盐下降23%,表明工业污染控制的有效性;硝酸盐下降21%,表明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的有效性。
同时,2017年PM2.5浓度下降中的粉尘占49%,说明扬尘控制对PM2.5下降贡献约一半,表明铁腕治霾方案中的扬尘控制对策是完全正确的。有机物和黑碳贡献约26%,表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治理政策的有效性。
因此,由以上分析可获得初步结论:2017年西安铁腕治霾效果显著,其中扬尘、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治理的政策最为有效。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