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展现新故事 西安非遗如何突破开发瓶颈(2)
以文化创意激活非遗旅游
“文化创意是激活非遗资源旅游利用的新动能,以审美创意提升非遗资源旅游审美的复合价值效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陕西文化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西建认为,非遗的保护与旅游利用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是新时代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战略。
他以艺术界对非遗大师库淑兰剪纸作品评价的借鉴意义举例。“她的剪纸创作虽然是真实生活的形象写照,却保留着原始艺术所固有的那种实用的、复功能等性质,它给社会呈现了一种多元文化的矿脉。”他认为这个评价是对非遗文化属性的一种最恰当的概括。
文旅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重心和方向。他认为,当代社会已进入以体验经济、符号经济、审美经济及梦想经济为核心的时代。“有效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审美创意和构建以‘生活美学’为主旨的多元审美景观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审美效用。”李西建提到创意产业有独特的价值链,通过创意提升产业的附加值是关键。“需要对非遗资源的审美利用与全新的商业业态植入高度融合”,他说应促使非遗资源的审美空间布局和展示与画廊、餐厅、咖啡馆、酒吧、生活美术店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充分利用非遗项目的生活属性、活态属性、技艺属性、艺术属性、娱乐属性等,深入发掘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彰显其情感魅力、体现其快乐功能等。“如果能真正释放出审美创意的无限力量,并最大限度激活非遗资源的旅游美学效用,那对促进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来说则成为一种可期待的愿景。”
保持非遗本质因“类”制宜
“市场已经成为非遗最普及的传播载体,也被认为是目前对非遗最好的保护方法之一。”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教授、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吴锋认为,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开发价值、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非遗项目,通过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商业开发,可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事业中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他举了两个成功案例,一个是众所周知的袁家村,一个是广东醒狮。其中袁家村把最接地气、最容易市场化的美食类的非遗技艺发扬光大。广东醒狮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多元化创新。打造成全国知名民间舞品牌,广泛流传于海外华人社区。还延伸出中国第一部以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题的大型民族舞剧《醒·狮》,推出了同名纪录片、同名漫画,还有文创周边如Q版公仔、吉祥狮子钥匙扣、中国结贴纸等衍生品等都在加速开发中。
“总体来说,非遗的市场开发虽备受关注,但在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产业链仍处于探索之中。”他提到我市非遗产品大多还是家庭小作坊在生产。吴锋建议要弄清不同非遗项目的特性,走适合的市场化道路,还要保持内核不变,不断发展创新。政府、非遗企业、非遗传承人等要各司其职,在开展非遗市场化的同时研究不同项目的特点,因“类”制宜。并在利用非遗进行创作、展示、产品开发等活动时,充分尊重并珍视这些项目的文化内涵,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保护好它的形式和核心内涵。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延伸,非遗资源将不断适应升级的消费环境,衍生出融入现代生活的产品与品牌,将成为文化旅游的核心内容。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下,丰富的非遗资源也将成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内核与驱动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