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展现新故事 西安非遗如何突破开发瓶颈
一场“非遗”作品展让人们看到了我市保护与利用开发出来的优秀“非遗”作品。记者 杨力 摄
古都西安是个名副其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如今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包含传统技艺、传统美食、传统戏曲、民俗文化、地域特色等历史文化内涵的非遗在文化旅游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让文化旅游能真切实现“那山、那水、那空气,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化体验。那么,西安非遗如何突破开发利用的瓶颈,在文旅融合的大势下更好的实现传承与创新?专家认为,用文化创意发掘非遗的多维属性,与各种空间更广泛的融合,有针对性的因“类”开发,或许可以形成一条非遗创新发展的新通路。
丰富非遗资源等待系统开发
一场由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市非遗保护中心等单位承办的“匠心传承创新筑梦”系列非遗主题活动近日举行,吸引了非遗传承人、文创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等百余人参与。
这场非遗展分为优秀非遗作品、非遗品牌展示两部分。非遗作品包括西安剪纸、楮皮纸制作技艺、生漆制作技艺、唐三彩烧制技艺、西安泥塑等项目传承人的作品。非遗品牌展主要集中展示了长安礼道、戏宝萌、如意面花、青韵、匠心艺品、屈氏香坊等一批我市非遗文创品牌。萌萌的秦腔娃娃、耳目一新的唐三彩造型、素雅的刺绣耳钉、裱起来的面花摆件……从外观到用途都在试图摆脱固有的非遗面貌,无论是文创企业还是非遗传承人都在给非遗寻找新的定位。记者获悉,我市丰富的非遗资源尚未形成市场化经营模式及成熟的开发模式,这些试水创新的举措难能可贵。非遗资源融入文化旅游的海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西安是一个非遗大市。我市目前有国家级非遗名录10项、省级非遗名录项目101项、市级项目192项、区县级项目527项。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局获悉,我市非遗保护之路走得非常扎实,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作名录,并创建全市非遗文化资源清单,对几十个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记录,并实施秦腔振兴工程、西安鼓乐传承发展文化工程等,探索非遗文化资源保护有效模式。
但是,将这些丰富的非遗资源转化的创新力量却依然薄弱。我市非遗项目产品创意、研发、制作水平偏低,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培育提升。尤其是支持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平台未搭建,有效的非遗资源商业化转化模式暂未形成。那么该如何破解这些难题?让非遗成为文化旅游的新引擎?与会的专家学者给出了新的路径与建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