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高义到底有多厉害 傅高义的个人生平简介(3)
接班费正清
1973年,费正清从东亚中心退休,比他小25岁的傅高义接任中心主任一职。
美国很多研究中国的专家都是费正清的学生,但傅高义却不属于这个群体。“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一直是搞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费正清是教历史的,当然我跟他们很熟,也听他的课,但我不算他的学生。”傅高义解释。
“费正清看中文文章可以,但是中文讲得不太好,他有很多中国的朋友帮他做研究。”傅高义坦率地说,“他为这个中心的成立做了很多系统的工作。‘二战’以前,中国历史不是历史研究的主流,他想把中国历史引入西方的主流研究,为此,他做了大量工作。”
“费正清是哈佛出身,是这里的领导人,用中国的说法,在美国社会他算得上是‘高干子弟’,他有些骄傲,他的妻子(费慰梅)也来自很有地位的家庭,所以他非常自信。而我是小镇长大的青年。”傅高义半开玩笑地说。尽管从学术上还是性格上,自认与费正清还是有很多不同,但总的说,傅高义仍然表达了对费正清的敬佩之情,“他成立的研究所不仅仅在哈佛,在全国的贡献也很大”。
费正清对努力又勤奋的傅高义也青睐有加,从1967年起,就有意识培养傅高义做他的副手。而在担任副主任的时候,傅高义已经显示出与费正清不同的领导风格。费正清很少参加冗长的学术讨论,而傅高义则不同,“他喜欢参加各种研讨会,听学者们讨论自己的研究成果、互相调侃、互相辩论”。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慢慢解冻。
“尼克松访华之后掀起了中国热,我们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做了一些事情。费正清认为,哈佛大学不仅对自己的学生有责任,对全国也有责任,因为哈佛大学在美国有地位,所以我们有责任向美国人介绍中国,不仅在学术方面,在外界也应该讲课,我也完全同意这个做法。我们的很多演讲,不是为了直接影响政府——我们当然是想影响美国对华的政策,但是影响不大。”傅高义微笑着说,“民主国家中民众的意见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尽量让老百姓了解中国,否则,政府的决策也无法推行下去。”
1975年,傅高义从日本基金会得到一笔资助,去日本采访战后日本商界和金融界的领军人物。1979年,他出版了他关于日本的第二本著作《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Japanas NumberOne:Lessons for America)。在日本,这是西方学者写作的最为畅销的非文学类作品,受到空前欢迎。
“‘日本第一’的意思是说,日本一些方面的确做得非常好,我是希望美国人应该多学日本的做法,日本有很多优点,比如质量管理、学生考试制度、人寿命的延长等等,很多方面做得都比我们好。”傅高义说。
这本书出版后,美国许多企业家纷纷邀请傅高义去做报告,以增加对日本的了解。傅高义后来才知道,在中国也有不少人读过这本书。谈起这个话题,傅高义兴致勃勃地回忆起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有一年,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带代表团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进行的一次演讲上,下面有人向朱镕基提问:“你认为中国要向日本学习什么?”朱镕基回答:“这样的问题不应该问我,而应该问傅高义啊!”没想到,底下一片大笑。朱镕基不解,问大家为什么笑,别人回答:“提问的人就是傅高义!”
“朱镕基是个有意思的人,我很佩服他。曾经有人问我:如果再有机会写一本书的话,你会写谁?我回答说:如果有可能的话,我一定会写朱镕基。但是,我恐怕没有精力再写他的书了。”傅高义不无遗憾地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