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四十年的乡间路 半辈子的调解情 ———记司法调解模范王玉理

2017-06-15 08:22  铜川日报  字号:T|T

走进耀州区石柱镇新兴村委会的院子,“党旗引领、法制推动、兴国富民”的红色大字标语格外引人目光。2017年全省唯一一个来自农村的司法工作者劳模王玉理就是新兴村的调委会主任。他凭着让乡亲们和谐相处,保一方平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心,在人民调解工作中无私奉献了四十余年。他已经成为铜川司法系统树立起的一个鲜明标杆,成为我市在全省全国调解工作中的亮丽品牌。

王玉理从1972年起就担任了村治保会主任,当时耀州区还属于渭南地区管辖。几十年来,乡亲们有了矛盾纠纷,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王玉理去评评理。对于农村这些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有些人怕得罪人,唯恐躲之不及,王玉理却从来不嫌麻烦,不怕吃力不讨好,总是细心听、耐心劝、热心调解、真心和解,让一起起剑拔弩张的矛盾纠纷化解在调解中。他先后调处各类民事纠纷2100余件,制止治安事件、突发事仵、恶性事件56起,无1起民转刑案件的发生。自1983年以来,新兴村无一起重大刑事案件和财物被盗案件的发生,连续32年全村无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的发生。全村无黄、毒、赌、邪教、传销案件的发生,民心稳定,生活有序,依法治村、依德治村的良好风气现已形成。对王玉理来说,真是“四十年的乡间路,半辈子的调解情”。

为了把“法、德、情、理”很好地融入调解工作中,王玉理依靠自己是个农村“文化人”优势,用他高中毕业的文化底子,学法律、剪贴报纸杂志上案例、整理和调解有关的档案资料,为他的调解工作打下了扎实的“软硬件”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说,农村的调解工作就是要“勤学习、勤动脑、勤动腿、勤动笔”。如今,他已经积累了时间跨度40年,70多本厚厚的资料本。同时,根据这些资料和他调解的案例,编写了40多篇、4000余字普法用法顺口溜。他的顺口溜针对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浓厚的乡土语言,生动活泼地向村民们介绍了法律、尊老敬老、邻里和睦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市司法系统向全市推广。由于他丰富的法律知识和资料积累,临近的村子,甚至外乡镇的干部群众有了法律纠纷和政策问题都向他求解,他在一些农村群众的眼里,俨然成了“活法典”“土法官”。

王玉理现在还担任着耀州区人民调解协会会长,在他的调解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兴村综合维稳信访和反邪教工作站制度和职责》,在矛盾调解工作中,他始终坚持“排摸掌握在纠纷调解之前,宣传教育走在纠纷发生之前”的原则,创新方式抓质量,千方百计解纠纷。在农村生活了几十年,他深切感受到乡亲们的淳朴、厚道,大部分人起纠纷多是为了“争口气”,要让自己在村里人面前“面子上过得去”。熟知乡亲们的心理,他逢村上开会讲、喇叭上讲、黑板报上讲,只要一有机会就讲法律常识、邻里纠纷危害、和谐稳定把钱挣的好处,努力建起维护社会稳定和防止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在调解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碗水端平”“知心话是开心锁的金钥匙”的民间至理,用耐心解释法律条文、用证据支撑调解依据、用乡情解除当事人心里疙瘩、用回访让调解案件不留尾巴。对于他调解过案件,村民们都说,老王调解得让人顺心、顺气。

王玉理置身农村、立足乡情,不辞劳苦地调解工作,赢得了村民的好评,也赢得了政府部门肯定。他先后获得过中宣部、司法部等表彰的“五五普法”“六五普法”先进个人,全国人民调解能手等荣誉;今年被评为全省劳动模范。对于今后的工作,他说:“虽然觉得年龄大了、干不动了,但村里正在创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调解主任这个担子还得再担担。”(本报记者 姜兴民)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2017-06-14 22:01阅读

    这骗子太黑心!拾荒老人也不放过

    2017-06-14 16:16阅读

    男子高铁站上欲轻生 民警好言相劝除险情

    2017-06-14 12:12阅读

    救助金送给困难受害人 岐山检察院坚持做好司法救助工作

    2017-06-13 18:31阅读

    不再任性 安康市“六规范”学生资助管理

    2017-06-13 12:11阅读

    市委书记王永康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我市“三夏”工作

    2017-06-12 19:08阅读

    心手相牵 点亮希望—西安市第五保育院教师赴蓝田帮扶

    2017-06-12 11: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