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养鸡致富的女能人 ——记市劳动模范、王益区远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芳莉
在王益区,有这样一个女人,从最初自己试着养鸡开始,一路摸爬滚打,积累经验,经过潜心研究养鸡技术,不仅自己致了富,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了72户农户走上了养鸡致富路,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致富女能人,她就是王益区远大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芳莉。
今年51岁的王芳莉从1996年开始从事蛋鸡养殖行业,现任王益区远大蛋鸡养殖协会会长。1996年,王芳莉开始在印台区王石凹镇试着养蛋鸡,最初养500只,因没有养殖经验,一年死了200多只,赔了4000多元。但她没有放弃,一次次重新开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通过养鸡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自己富了不算富,王芳莉决心带着周围农户共同致富。2008年4月,她成立了铜川市王益区远大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鼓励左邻右舍、父老乡亲加入合作社。为使社员掌握养鸡技术,尽快走上致富路,她不但将自己的技术毫无保留地教给社员,并为他们提供优良品种以及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务。她还经常把社员们召集到一起,悉心传授饲养技术和免疫防疫知识。对他们的请求,她总是有求必应,有时都顾不上吃饭。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电话一响,随叫随到。
为了严格控制疫病的发生,王芳莉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组织了专业鸡病防疫队伍,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环境、消毒、防疫、免疫、管理、疾病防治等问题,定期对养殖户进行培训,使合作社会员掌握蛋鸡饲养管理和疫病防治技术,实现科学养殖。十几年来合作社从没有发生过重大疫情,有效地保护了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对一些无技术无资金又想养鸡脱贫的农户,王芳莉免费为他们提供场地,赊销鸡苗、饲料、疫苗,让他们独立经营、盈利归己,等他们有了技术和资金,再回家建场养鸡,发家致富。
墙下塬村社员佘高健开始养了300只蛋鸡,由于技术和管理不到位,这些鸡不但不下蛋,还出现死亡现象。王芳莉得知此事后,主动上门给他进行技术指导,经济帮扶,并在基地示范喂食和护理。在王芳莉的帮助和扶持下,佘高健的养鸡情况有了好转,并很快发展起来,养鸡数量现已达到3000只。养鸡使他的家庭状况大为改观,过去的小房子变成了今天的大房子,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金华山社员小陈做生意赔了10多万元,王芳莉从设备、鸡苗、饲料等,全程帮扶,4个月后鸡开始下蛋,7年后的今天养鸡存栏量达3万多只,小陈不仅还清了全部外债,还盖了新房,买了小车。他说:“多亏了远大合作社,没有合作社就没有我的今天。”
合作社自成立以来,王芳莉始终不改初心,以社员的利益为先,她说:“只要大家挣钱了,把日子过好了,自己心里就高兴”。合作社能迅速健康的发展,更是与她的朴实和聪慧密不可分,每年合作社会议都是她亲自主持,给大家分析行情,建议大家何时扩大规模、何时淘汰出栏。一些社员想发展,资金有限又怕赔了老本,她总是说:“你弄,按我预测的时间上鸡,钱我想办法,赚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大家心里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样,一年又一年,养鸡在大家眼里似乎成了稳赚不赔的行业,大家更是亲切地叫她“鸡神仙”。她和陕西华秦农牧有限公司合作,低价为社员购进饲料、防疫药品等生产资料,仅此一项每年可为社员节约投资10万元,人均增收500余元。在农副产品的销售中她首先坚持“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的“五统一”模式,从生产源头抓起,抱着对消费者负责到底的态度,实行产品追溯制,彻底杜绝了以次充好的事件发生。由于她严把质量关,得到了消费者信赖,产品一直供不应求。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致富,她已从单一的鲜蛋生产向品牌化发展,对鸡蛋做了无公害认证,并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注册了“秦农”商标。
在王芳莉的努力下,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有社员72户,覆盖王益区、印台区的12个村庄,存栏量已达28万只,饲养人员180余人。2016年社员人均收入达到5万余元,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本报记者 陈娜)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