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七个“全覆盖”带领贫困群众奔小康
(记者徐蕊)“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全县上下必须一盘棋,步调一致,政出一门。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抓好统筹,强化指导,定期研究,按照时间节点,完成省市提出的脱贫任务。要以包联帮扶、基础设施、村党支部+、村级集体经济积累、产业扶持、保障措施、政策宣传七个‘全覆盖’为有力抓手,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开花结果。”日前,蒲城县委主要领导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这一要求,该县上下一条心、一股劲,围绕推进“八个一批”精准措施落实,不断健全完善机制,探索创新实践,狠抓工作落实,促进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2016年初,全县119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5096户51766人,当年年底贫困村退出97个,脱贫退出7985户28573人,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绩效考评优秀县”。
今年以来,全县6800多名包户干部累计走访贫困户9.6万余次。截至目前,经过村民小组会议、支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对扶贫对象的逐级评议审查,全部完成“两公示一公告”,确认贫困户7449户24857人。贫困人口数量较2016年初减少51.9%。
基础设施全覆盖:旧貌换新颜
避难堡村距离蒲城县城42公里,属典型的沟坡旱塬地貌。截至2016年以前,该村大队部是避难堡小学的一间教室,道路有大小30余条未硬化,人畜用水主要靠天,或从澄县的镇吉村以每方25元—30元的价格拉水吃,灌溉更无从谈起。
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协调财政、水利、电力等部门,先后投资200万元为避难堡打675米深水井一眼,目前已经过化验并使用,彻底解决了避难堡群众几辈人的吃水问题;投资70余万元完成村阵地建设,及广场硬化绿化亮化工程;投资近300万元完成8.7公里巷道及同组路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投资35万元建成千亩花椒基地一个;投资100余万元完成避难堡村二级抽水站工程,同时投资100万元多次协调电力部门完成一级、二级及人饮工程配电设施……
正如该村村支部书记申万春所说:“精准扶贫对我村来说是天大的机遇,真正做到了精、准,解决了我村的人畜用水安全、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水利设施的恢复,为我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致富,先修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石,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是带领贫困群众脱贫的第一项重要任务。
“这么多年,村民出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怎么能对脱贫充满信心?一下子把119个村的巷道修完确实是个浩大的工程,资金紧张,难度可想而知,但是,这是群众的期盼,再难我们也要想办法完成。”蒲城县县长张毅峰坚定地说。
为了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蒲城县打破职能部门的条框束缚,“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统一协同、团结一致,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拨付使用,把分散的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到重点扶贫项目上,解决脱贫工程中的急事、难事、大事,提高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与美丽乡村建设、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通盘考虑、统筹推进。同时,带动金融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投入扶贫开发,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6年,仅贫困村的巷道硬化、亮化、美化和医疗、水利等基础建设改善就投入了1.08亿元,带动社会资本4亿多元。
如今,蒲城县119个贫困村的村道已全部硬化,共计255公里,安装路灯1.7万盏,栽植树木4.2万株。
“今年我们计划投资1.35亿元,对下剩156个非贫困村的巷道全部进行硬化、绿化、亮化。硬化、亮化预计在9月底前全部完成,秋季实施绿化。争取在年内,让275个村的基础设施、村级活动场所等全部建设到位,设备全部配置齐全,彻底解决交通瓶颈、全面提升农村配套设施水平。”蒲城县金财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健介绍道。
如今,一条条希望之路似一条条纽带,畅通无阻、四通八达,联结起贫困群众富裕幸福的新生活。
村党支部+全覆盖:构建“一举多赢”新格局
“村党支部+”的产业致富模式即“村党支部+村经济合作组织+”。就是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产业示范点;全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捆绑投用,把过去的“拨款”改为“投资”,按每村30万元的标准,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村产业点,发挥“撬动”社会资本的作用,投资本金由村级经济合作组织持有,收益归全体村民共享。收益后,首先保证贫困群众分红,剩余部分留给村集体,增加村集体经济积累,用于扩大产业再发展、改善基础设施,推动“输血”与“造血”同步。每名县级领导在所包联镇抓1-2个产业示范点,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和包联部门分别抓1个产业示范点,力争全县269个行政村,村村都有致富产业,达到建强基层组织、动态脱贫有保障、群众增收致富、村集体经济有积累的“一举多赢”效果。
截至目前,该县已为“党支部+”模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9870万元,给222个产业点拨付资金4440万元,建成苏坊镇党定村移民产业园、洛滨镇马湖村怡农食用菌产业园等86个产业示范点,打造苏坊镇奶山羊养殖基地、洛滨镇香菇产业基地、尧山镇万亩金银花产业基地,全县形成北部香菇(洛滨镇、孙镇、高阳镇、罕井镇)、中北部旱腰带金银花(尧山镇)、西部奶山羊(苏坊镇、兴镇、桥陵镇)、南部设施瓜菜和酥梨(龙池镇、龙阳镇、党睦镇)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为了深化“党支部+”模式,采取“强村带弱村”的形式,成立临时党委,发挥“强村”经济合作组织成熟运营的优势,帮带“弱村”规避生产风险、融入产业链条,实现稳定运营、发展壮大。如:苏坊镇以奶山羊养殖产业为纽带,党定、高义、北姚3个村联合成立苏坊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临时党委,隶属苏坊镇党委,同时成立苏坊镇四通奶山羊养殖扶贫基地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管理、具体事务协调等工作;尧山镇闫家村,带动光陵、西山、尧南、浮阳4个村发展金银花产业;洛滨镇马湖村,带动洛西、龙首、西头、寺庄、南店、蔡邓、庆兴7个村发展香菇产业。
同时,推广村党支部+模式以来,蒲城也培育了一支懂经营的干部队伍。该模式把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放给村党支部,在一些产业发展较好村的引领下,其他村的干部“眼红”这些村的收入,摒弃等靠要的思想,主动“就近学、照着干”,想方设法探寻适合本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潜移默化地增强了村干部学经济、强管理、会经营的意识,“双带”能力明显提升。
产业脱贫全覆盖:全力拔穷根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培育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蒲城县上下深谙此理。该县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始终把产业脱贫放在帮扶措施的首位,制定出台《全县贫困户产业脱贫扶持全覆盖的意见》,通过“群众自主发展”“光伏产业扶持”等扶持模式,鼓励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业,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实现产业脱贫扶持全覆盖。
“我们还将激活全县供销系统服务‘三农’的作用,每年对269个村群众所需的农资提前统计,进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给村经济合作组织,降低群众的生产成本。”蒲城县政府副县长陈飞补充道。
“群众自主发展”模式最大的作用就是全力支持群众自主发展。对有意愿单户发展产业的贫困群众,按照全县产业精准扶贫指导《意见》,因户因人施策、精准滴灌,先期给予每户1000元启动资金,待自主发展的产业验收达标后,每户再奖补4000元。同时,从涉农部门抽调2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36支服务工作队,驻村“手帮手”指导群众发展适宜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抽调30名拔尖人才组成服务专家团,制定了《蒲城县产业扶贫指导意见》,给镇、村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技术支撑。
帮助有能力、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产业,对无能力、无条件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该怎么扶持?
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兜底户,蒲城县采用了“产业阳光托管”的新办法。把土地作为资产,由村党支部把这些土地流转给产业大户经营,每年给兜底户付租金,产业收益后再给予分红,真正让他们的土地资源变为资产。目前,全县10878户“自主发展产业”贫困户已发放产业直补金1087.8万元。
同时,该县采取光伏产业扶持兜底的新举措,为适合建光伏电站的地区每户贫困群众按5千瓦的标准建设3.2万千瓦的光伏电站。县财政为金财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注入1000万元的担保基金作为担保,融资2亿多元,由蒲城县金财担保公司负责全县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的推进。截至6月底,22个光伏发电站已全部并网发电,119个贫困村全覆盖,惠及群众5400余户,每户年分红3000余元。
“我们在每镇集中建设1—2个光伏发电站,作为镇村产业发展的有益补充、兜底扶贫的一道防线,对‘八个一批’纳不进去的贫困群众全部纳入,脱贫后及时退出,有新的贫困户及时进入,实行动态管理,剩余收益留给镇、村政府,增强服务‘三农’能力。”蒲城县财政局副书记李健介绍道。
村集体经济积累全覆盖:基层党建“财气”足
“通过奶山羊养殖小区的分红,每年村上有近20万元的集体经济积累,为村里建设提供了经济保障,村三委会干部的底气足了,对村上工作也更有信心了!”作为村集体经济积累受益的第一个村苏坊镇党定村的支部书记胡宏社高兴地说。
蒲城虽有一批村产业发展相对较好,但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比较薄弱,通过这一轮脱贫攻坚中“党支部+”模式,全县部分村超前谋划,产业发展标准高、规模大、效益好,村级集体经济积累显著提高,有效弥补了村集体经济发展“短板”。如:苏坊镇党定村、荆姚镇魏村等一批村,每年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可达30多万元。
蒲城县副县长钟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全县确定的安装总容量2.7万千瓦的22个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已经全部并网发电,仅电费一项收入,按比例分成,从第一年起,村民除还银行的贷款,每年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同时,通过分成,村级集体积累有望增加,用于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和发展经济,让非贫困户也从中受益,有效解决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问题。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积累的增加,为村上产业再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奠定了基础,村“两委会”一班任,也有了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的财力“底气”,在群众中更有话语权、更有威信,无形中更加紧密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促进了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更好地发挥中坚作用,在脱贫路上,不让一名群众掉队。
保障措施全覆盖:致富有“靠山”
“精准扶贫热心为民,救死扶伤悬壶济世”。4月12日,在蒲城县政府大门口,53岁的廉宝山手执锦旗,执意要送给政府。
2013年,家住陈庄镇路安村的廉宝山和妻子许素玲遭遇一场车祸,双双受重伤,几年来,为了治病倾家荡产。妻子还留下了右腿变形、无法支撑的后遗症,卧床四年,生活不能自理。
去年,廉宝山一家被确定为因病致贫贫困户。县卫计局为他们家实施了乡医签约、医生包联等政策。包联医生和专家进行会诊,3月24日,许素玲接受了手术。
“我真的没想到,一分钱没花,就把我爱人的病治好了!”廉宝山激动地说,“前后能花2.8万左右,合疗给我报销了两万,剩下的8000多政府给我兜底了,现在我妻子只要能站起来,能自理,我也就能出去干活打工,就能真正脱贫了!感谢国家政府的好政策!”
廉宝山所说的“兜底”,是蒲城县实施的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政策。县财政专项列支,设立了1000万元健康扶贫救助基金,对因病致贫家庭成员住院医疗费用在享受新农合、大病保险、民政救助后的自付费用,实行分段按比例补助兜底政策。
健康扶贫兜底基金补助政策,不设起付线,不设封顶线,分为四个分段:在1万元(含)以内的实行全额补助;1万元以上3万元以内(含)补助比例为95%;3万元以上5万元以内(含)补助比例为90%;5万元以上的补助比例为85%。健康扶贫兜底基金补助政策的实施,有效减轻因病致贫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彻底解决贫困人员看病难、看病贵难题,为因病致贫群众撑起了腰杆、树立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今年第一季度,蒲城县已有94位患者享受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兜底金额37700元。
“我们还根据全县《健康扶贫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签约式服务管理。同时,全县所有行政村都有了标准化卫生室。”蒲城县卫计局局长贾鸣剑说道,“4月24日,国务院扶贫办到蒲城调研医疗兜底保障工作时,对我县的健康扶贫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一人再就业,一户奔小康。”脱贫攻坚要取得长久胜利,贫困地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解决好再就业问题。
“我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听说县上今天有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就来试了一下,没想到真的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现在扶贫政策这么好,我要努力工作,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家人过上好日子。”6月2日,在蒲城县2017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上,桥陵镇后泉村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找到了一份工作,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蒲城县人社局副局长郭卓平介绍,“这场专门针对贫困户再就业的招聘会共有115家企业参与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800余个。一天时间就达成意向性协议23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对象102人。”
据了解,今年以来,蒲城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脱贫攻坚工作决策部署,制定出台《2017年就业扶贫工作实施方案》,与江苏句容市、天津开发区达成劳务对接协议,举办“春风行动”招聘洽谈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3500个,实现2100名贫困群众就业。截至4月底对全县工商企业用工情况进行摸排,筛选出适合贫困群众的用工岗位1500个。
“我们要求各镇对本辖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进行摸底统计,挖掘县镇村三级公益性岗位情况,适时安排贫困群众就业。针对贫困群众开展多场再就业指导、技能培训会。并鼓励每个工商企业主动承担扶贫帮困的义务和责任,为有能力、有需求的贫困群众提供用工岗位、提供最低工资保障,努力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一人,致富一家’的效应。”在蒲城县县委副书记王恒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坚定与力量。
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不断强化就业服务、帮助群众就业脱贫,蒲城县以就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做法,不仅帮助群众解决了生活的实际困难,更扶起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志向,树立起他们追求幸福的信心。
不仅是健康兜底、就业保障,在教育帮扶、民政帮扶方面,蒲城县也已实现了“全覆盖”。
“我们落实了‘十三年免费教育’9项资助政策,设立了蒲城县教育扶贫基金,‘点对点’精准扶持贫困学生,首批已发放资金88万元,受惠贫困家庭学生825人。”蒲城县民政局局长左锋补充道:“统筹使用全县低保、五保等救助指标,做到能兜尽兜、应保尽保,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农村困难群众扶贫标准‘两线合一’,为1.98万人发放低保、五保救助金2325.1万元,为2.16万人补发了‘两线合一’提标资金426万元,充分发挥民政救济作用,鳏寡等无人赡养的老人,统一由民政局安置在中心敬老院来集中赡养,让老人没后顾之忧,安享晚年!”
政策宣传全覆盖:提升群众满意度
“这是‘连心牌’,这是‘入户卡’,这是我屋包联干部给我发的‘宣传册’……”6月15日,在蒲城县尧山镇草地村贫困户赵千印家里,他指着这些资料,如数家珍。“原来我以为扶贫光是发个米面油,这下知道了,根本不是那一套,咱们现在不光温饱有了保障,也有了产业,脱贫致富信心更大了!”
脱贫攻坚看的是实效,而群众满意度是衡量这项工作是否取得实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蒲城县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实现了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培训全覆盖,扩大了社会知晓度,提高了群众满意度,营造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特别是更加关注贫困户在脱贫攻坚中得到的实惠,形成了全社会的中央脱贫攻坚政策的支持和理解。
《蒲城县脱贫攻坚扶持政策汇编》《脱贫攻坚领导讲话及文件摘编》《脱贫攻坚干部工作记实手册》《扶贫手册》……这些脱贫攻坚“政策”不仅出现在蒲城县各级领导、包户干部的案头,更出现在普通群众的家中。
不仅如此,该县还结合全省脱贫攻坚视频培训内容,利用两周时间、分四个层面完成对全体县级领导,包联部门(单位)领导及帮扶干部、镇机关全体干部,行政村全体干部、第一书记及扶贫工作队,全县所有贫困户、非贫困户代表的集中培训,受训人数达到6万余人次。
“四个层面就是由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对全体县级领导进行辅导培训;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对各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扶贫工作领导,以及包联部门主要领导、分管扶贫工作领导进行辅导培训;党委书记或镇长对镇机关全体干部、辖区村支部书记、主任、第一书记进行辅导培训,包联部门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全体帮扶干部进行辅导培训;贫困村由第一书记、非贫困村由村支部书记分别辅导。”蒲城县县委副书记王恒进一步解释道,“这样一来,更加有针对性,领导干部和群众对培训内容的接受度也更高,知会效果就更明显,群众的满意度就会更高。”
同时,扶贫先扶志。为激励脱贫攻坚先进,传递勤劳致富美德,6月中下旬,蒲城县孙镇直乐村党睦镇孝东村召开了脱贫攻坚脱贫户表彰大会,对王蒙喜等23户2016年度脱贫户进行了表彰。告别等、靠、要,崇尚劳动光荣,脱贫光荣的浩然正气在贫困户中油然而生。
包联帮扶全覆盖:深山有远亲
“每次去群众家,看到大爷大妈们热情地招呼吃饭,感受他们真诚的目光和笑容,心里就会涌现出无限的幸福和满足。”随手翻开荆姚镇高都村“第一书记”徐杰的“驻村日记”,一行行发自内心的话语、一个个暖心的故事,记录着包联村一天天喜人的变化。
“现在,我们所有的贫困户饥饱、寒暑、贫富,皆有人问、有人帮。”蒲城县政府县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副组长张毅峰底气十足地说。
“我们将全县划分为四个片区,实行县级四大班子主要负责人包片、县级领导包镇、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的四级包联制,县委、县政府班子成员每人具体包联一个镇,统筹协调镇和部门的工作。”县扶贫办主任麻胜民进一步介绍,“包联119个贫困村的部门‘一把手’亲自挂帅,对本单位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回原籍’和挂职干部统一协调指挥,整合力量,统筹扎实推进包联帮扶工作。”
走进高都村,每家每户提到徐杰,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娃不容易”“徐书记今天给我们讲了兜底保障的政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徐杰快速地走进群众、融入群众,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屋里的事,把群众当作自己屋里的人。因丈夫长期在外地工作,为了不影响工作,她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双胞胎女儿带到单位,边照顾孩子边工作。担任第一书记后,因要到村开展工作,无法兼顾家庭,她将自己蹒跚学步的女儿送回家。5月26日,父亲因病不幸去世,因家在外地,她向单位请了三天假,当时正值扶贫对象核实及评议工作关键时期,三天后,她就带着悲伤和遗憾,回村继续投入工作……
经过多次入户走访调研,徐杰结合各户致贫原因及产业现状,科学制定高都村脱贫规划、产业脱贫规划。目前,高都村38户贫困家庭发展奶山羊养殖,20户贫困家庭发展酥梨种植,“党支部+”带动贫困家庭26户,镇光伏覆盖58户,做到了一户一策、精准施策。
王宏斌是县联创办的一名干部,去年11月被县委任命为苏坊镇姚古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他带领村民们发展奶山羊养殖、葡萄种植,用真情和实干绘制着村里的发展变化。
“我都记不清王书记到我家多少回了。很认真,特别负责任,和群众关系特别是贫困户关系特别好,和群众的贴心人一样。”姚古村七组贫困户雷振锁感动地说。看见打招呼,时常嘘寒问暖,近200天的日子里,在王宏斌心里大家已经成了自己的亲人,把村上的大小事当成自家的事。半年以来,姚古村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村里巷道变绿、变亮了,奶山羊养殖以及葡萄种植等产业,正逐步发展壮大,一件件实事让干部群众看到了姚古村的未来。
在蒲城县156个非贫困村,也能随时随处看到包联帮扶干部的身影。
包联帮扶全覆盖,贫居深山有远亲。如今,在蒲城县每一户贫困群众家中,都有一个包联帮扶的“远房亲戚”,他们不仅为贫困群众送去近日之需,更为他们带来未来之许,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充满阳光与希望。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脱贫攻坚工作展开以来,蒲城县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围绕省市脱贫攻坚相关精神的贯彻落实,对标中省市反馈的脱贫攻坚各类问题和“四率一度”提升,动员全县力量,认真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包联帮扶、基础设施、村党支部+、村集体经济积累、产业扶持、保障措施、政策宣传七个“全覆盖”,取得了阶段实效。但脱贫不是目的,全体群众致富、奔小康,才是该县县委、政府的终极目标。通过这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为全县“三农”工作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县上下将会持续发力,坚持到底,砥砺前行,奋发进取,带领贫困群众走上通往富裕幸福新生活的康庄大道。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