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精彩演出感受周礼之风——宝鸡市周礼乐团“石鼓·青铜之夜音乐会”小记
本报记者都亚敏李一珂
音乐,反映着现实生活和情感,见证着时代变迁和发展,蕴涵着作者的悲欢和感受。7月19日,夜幕降临,霓虹初上,石鼓文化城鹿鸣宴广场上,一场恢宏大气、唯美动人的演出惊艳四座。这就是宝鸡市周礼乐团举办的“石鼓·青铜之夜音乐会”。
大型舞蹈令人惊艳
每一种舞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舞蹈的发展深深扎根在丰富的文化土壤中,向世人展示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尤其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具特色的人文风貌等,更需要通过各类鲜明的舞蹈形象来展现和传承。宝鸡作为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更是责无旁贷。”宝鸡市周礼乐团负责人的话,也代表着无数宝鸡人的心声。
演出一开始,大型音乐舞蹈《凤凰来仪》就让所有观众眼前一亮。精美的服装、精致的头饰、优美的音乐,尤其是领舞者如凤凰般优雅的舞姿,让很多人驻足欣赏、拍摄。据乐团负责人介绍,这支舞蹈是团里所有专业舞蹈演员根据“凤鸣岐山”的历史传说,结合自身舞蹈功底,花费两年多时间,反复探讨修改,精心编排的。该舞蹈一经上演,便引起很大轰动,也成了乐团的招牌节目。
随后上演的几支舞蹈,也让大家拍手叫绝。其中,舞蹈《七秀坊》演绎的是玉帝的七个女儿,在天上负责织绣,留下了一段美丽动人的故事。演员们将“凤鸣三更织朝露,蝶舞黄昏染晚霞。银河东畔七织女,彩梭飞舞荡绣坊”的意境表演得淋漓尽致。舞蹈《花儿》是根据歌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编成的,乐曲悠悠,舞姿翩翩,动作优美潇洒,加上维吾尔族舞蹈的舒展,让人感觉甜美舒适。《美人红袖》则是根据舞剧《孔子》的音乐编排的舞蹈,动作大气舒展,服装雍容华贵,音乐柔和动听,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
据乐团负责人介绍,宝鸡市周礼乐团由四十位毕业于全国各大艺术院校的青年演奏、舞蹈人员组成,他们挖掘、整理、编排了《周公祈天》《伯仲让贤》《凤鸣岐山》《乐舞陈仓》《朝仪》等多部具有周代历史文化内涵和周地音乐风格的优秀音乐舞蹈作品,目前已成功演出600余场,观众达50多万人次,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已成为代表宝鸡城市形象的名片之一。
乐器演奏群英荟萃
“这么多乐器,好多都没见过!”有观众感慨。只见舞台上,扬琴、古筝、二胡、笙等15种乐器整齐摆放,演奏人员中男士身着红色盛装,女士则穿着黄色丝绸长衫……他们为市民献上了一场具有周礼之风的音乐盛宴。
“钟鸣磬响,激情飞扬,张弦鼓瑟,乐舞陈仓。”一曲民族管弦乐合奏《乐舞陈仓》气势磅礴。演奏人员告诉记者,这首曲子是展示宝鸡人民热情迎接四海商贾、八方宾朋的乐曲,因
而热情喜庆,富有节奏。
乐器演奏《打枣》表现的是金秋时节,硕果累累,人们追逐嬉戏、庆祝丰收的欢快场景。演奏者叫祝战伍,是一名优秀的唢呐演奏员,他用两把不同的唢呐,配合上咔腔(一种特殊的演奏技巧),演绎出打枣的热闹场面。在场观众连连鼓掌,不少人拿出手机录起了视频。“这个老师表演很生动,还能用三种声音配合,厉害!”市民张海涛伸出大拇指夸赞道。
此外,郑涛表演了笛子独奏曲《扬鞭催马运粮忙》,王小龙带来了唢呐乐曲《一壶老酒》和《花桥流水》,党勇凡带来了板胡独奏《秦腔曲牌》……悠扬的乐曲声响遍石鼓山。
乐团副团长左生明告诉记者,宝鸡是西周礼乐文化的发祥地,这片土地自古就有悠扬的器乐声。为了让更多市民爱上传统音乐,宝鸡市周礼乐团也付出了很大努力。“宝鸡有的是历史故事,要让这些历史以艺术的形式,用现代美学的演绎方式展现给大众。”左生明说,他们所演奏的虽然是传统曲调,但并不曲高和寡,而是观众喜闻乐见的,所以乐团的乐器演奏人员需要根据不同题材完善曲谱,形成有本地特色和文化的曲子,并在表演中进行适当的创新和融合,才能让乐器演奏成为整场焦点。
夜色加深,演出逐渐接近尾声,然而观众却看得津津有味,直至演出结束,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