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渭河两岸变通途——记长安大学博士后、市住建局挂职副局长赵宝俊
本报记者陈继良
编者按
“博士服务团”服务基层是中组部和团中央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来宝“博士服务团”成员积极发挥“科技参谋、桥梁纽带、人才培养”作用,扎根基层、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不辱使命,为宝鸡加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了营造人才引领发展、服务基层的良好氛围,引导各类人才参与宝鸡经济社会建设,本报开设《博士服务在宝鸡》栏目,集中宣传来宝“博士服务团”成员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渭河穿越宝鸡城区,连接渭河两岸的桥梁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从去年开始,我市决定再建8座大桥,以缓解日益增加的市区交通压力。就在2015年底,长安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博士后赵宝俊来到宝鸡挂职,担任市住建局副局长,参与了多座大桥的设计建设工作,为宝鸡城市交通建设发挥着自己的才情和热情。
赵宝俊今年37岁,大学时代都在长安大学度过,从本科到博士后,一直从事城市道路与桥梁、交通工程的学习、研究和应用,先后主持和参与了6项省部级科技项目。来市住建局挂职后,赵宝俊协助局领导负责项目投资计划、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等工作。2016年初,局里安排他牵头负责我市海绵城市、综合管廊省级试点城市申报工作,经过他和同事的共同努力,当年3月初,宝鸡就获得了省上资金支持,并逐步实施。
去年底,联盟、阳平和植物园3座渭河大桥正式动工,赵宝俊跑前跑后,忙碌奔波。阳平渭河大桥北起陈仓区科技路,跨连霍高速公路和渭河,南接西宝南线。按水利部门防洪的要求,桥梁需一跨跨越河堤,大桥原本采用钢箱梁方案。由于钢箱梁造价较高,在赵宝俊的建议下,最终采用中央分隔带设墩、变截面混凝土连续梁方案,仅此一项便可节约建设资金6000余万元。为保证这3座大桥的建设质量,赵宝俊格外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环节,他充分论证施工方案,精确计算,适时指导。今年,他又负责团结、钛谷、清溪、陈仓、虢磻等5座渭河大桥设计工作,目前建设方案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了意见,正在进一步完善。
到宝鸡以来,赵宝俊一心扑在工作上,先后邀请业界专家召开了12次技术论证会,优化市政重点工程设计方案,解决关键难题,累计节约工程投资1.3亿多元。第三批“博士服务团”挂职期满后,在我市的挽留下,赵宝俊又参加了第四批“博士服务团”,继续为我市城市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