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战高温筑坦途——聚焦酷暑下奋战一线的渭南交通人
本报记者杨晓妍
骄阳七月,热浪滚滚,炙热难耐,整个城市如同桑拿房。室外的“火热”让人却步,然而身处一线的交通人依然在坚守。他们是修路架桥的主力军,抓生产,抢进度,与时间争速,用汗水诠释责任与担当,奏响追赶超越的最强音;他们是保障群众出行的主力军,抓安全保畅通,与烈日竞辉,为群众安全出行保驾护航。一张张挂满汗珠的脸庞,一件件汗水浸湿的衣裳,是烈日下“最酷”的风景。
烈日下“最酷”的风景
这让人避之犹恐不及的高温时节,正是修筑公路的最佳时期。
7月25日上午9时,国道310华阴至渭南一级公路改扩建项目B标段施工现场。伴随着轰鸣的机械声,李利和工友们正在进行道路水泥稳定碎石作业。暴露在阳光下的工地没有任何遮挡,太阳明晃晃地射在身上,除了热还是热。热浪裹挟着全身,侵袭着每一处毛孔。为了防止烫伤,工人们户外作业都会选择长衣长裤。对李利而言,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已经习惯了。再说现在天气热,工地上实行两班倒,基本上干够两个小时就能休息,再热我们也能坚持。”
施工负责人刘宁介绍,B标段全长18.2公里,东起少华山,西至渭峪桥。目前,该标段路基施工完成11.5公里,基层施工完成7.5公里,预计年底该标段实现通车。国道310华阴至渭南一级公路改扩建项目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也是省级重点项目。这条一级公路预计今年年底主体通车,不仅将完善我市路网结构,提升干线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还将为渭南增添一道黄金旅游道路。
气温炽烈,却比不过奋斗的火热。
国道242韦庄至汉村段公路改建工程北起澄城县韦庄镇,南下穿侯西铁路,终点大荔汉村收费站北,全长11.84公里。这条干线公路的顺利通车,对于提升大荔、澄城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1时许,在韦庄至汉村段施工现场忙碌了一上午的高新社,和工友们一起回宿舍。宿舍在距离工地约有两公里的地方。为了方便上工,施工单位租赁了镇上的一家酒店,偌大的空间被分割为十几个房间,全部安装了空调和风扇。有空调的凉风吹着,“清凉一下”不再是一个梦。回到宿舍,高新社端起一杯早已晾凉的绿豆汤“豪饮”起来。转眼间,一杯绿豆汤已下肚。凉风扑面而来,闷热所带来的不快瞬间消失,高新社和工友说笑了起来。“我们宿舍安装了空调,室内温度基本上是二十四五摄氏度,我们也能休息好。”
16时左右,天气依旧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粘热的空气好像凝住了。在国道108澄城段大中修工程施工现场,高达150℃的沥青倾泻而下,热气混合着刺鼻的高分子化合物气味扑面而来,如同走进蒸笼,汗水瞬间涌遍全身。几台轧路机也开足了马力,对铺设完的路段进行来回碾压夯实路基。在往来的大型机械中,十几名施工人员顶着烈日,站在冒着热气的沥青层面上,进行平整、修补作业。在施工现场,渭南公路局第三工程处处长高渭武告诉记者,这次大中修的路段全长15.9公里,南起澄城,途径合阳,北至韩城交界处,共分为7个施工段。目前,全段已完成上下面层及病虫害处理5公里。“为了赶进度,工人们早上6时就已经在工地施工,尽量避开最热的时段。”
入夏以来,全市共有15个道路交通建设工程正在紧张施工,3000多名工人奋战在一线。高温“烤”验,既对一线施工人员提出更高要求,也考验着项目管理方的后勤保障和组织管理能力。市交通运输局从保护好一线建设人员的身心健康出发,要求各施工单位结合自身施工特色,采用“抓早晚,避中午”的错峰施工办法,在劳动保护、后勤保障等方面都做了精心的准备和安排,既保障工人安全,也保证工程进度。为了缓解酷暑对一线建设人员的影响,各施工单位安排食堂每天煮绿豆汤送上工地,配备了藿香正气水等对轻微中暑十分有效的药品,做好防暑降温。同时,开工时间早上提前到六七时上工,上午11时左右收工;下午4时以后开工,忙到晚上七八时左右。
“热蒸笼”中的坚守
高温来袭,连空气都变得滚烫,然而渭南城区还有少量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只能打开窗户降火。7月26日下午,记者就亲身体验了一把“自然风”配置的公交车。
15时30分,城区1路公交车司机薛永刚坐在“蒸笼”一般的驾驶室中,缓缓驾车驶离化工厂家属院。驾驶室是一个封闭的环境,短短的几分钟,豆大的汗水沿着他的额头、脸、嘴往下滴,滴在发动机上发出“滋滋”的声音。这辆车车窗和车顶天窗全敞开,太阳毫无遮挡地洒入车内。“阳光普照”下的公交车,滚烫的座位让人“望而生畏”。
没有空调的公交车厢,对多数乘客而言,毕竟在车内时间较短,而对于开公交车的司机师傅来说,长时间在“蒸笼”里工作,真是个不小的考验。一路上,驾驶员薛永刚满头大汗,但还不忘给乘客一些温馨提示。在车上的他,仿佛在大脑里上了一根弦,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我作为一名一线的公交车司机,在这高温的工作条件下,不但要保证行车安全,还要提醒市民乘车安全,开好车,服务好市民,这是我应尽的一份责任,再苦再累也是值得的。”
16时15分左右,薛师傅走完一个单趟,到达铁路交通轨道学院方向的调度站。此时,他后背的蓝色衬衫已湿了大片。“每天湿了干,干了湿,裤子也总是汗湿。”记者发现,在这辆1路公交车上,虽然驾驶室顶有台小风扇,可司机驾驶前台温度依然高达52℃。“虽然吹的是热风,但比没有还是好点。”
目前,渭南中心城区现有公交线路22条,日均投放运营车辆330辆,其中无空调公交车197辆,在高温天气里,每天有650名公交车驾驶员奋战在运营一线。正是因为这些保障城市出行的主力军在岗位上坚守,才保证了市民的安全、有序出行。
已是17时30分,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地面,升腾起一阵阵热浪,依旧没有丝丝凉意。此刻,客运中心站汽车底盘安全检查员侯建栋,扯下身上早已湿透的毛巾,抹一把额头的汗水,走入一条不到一米宽、齐肩深的地坑道。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他和同事们在酷热的夏天一直坚守。
不远处的进站口,已有三四辆客车排队等待接受检查。侯建栋走进坑道,招招手,车辆停在坑道上方。弯起腰,拧亮手电筒,从车头到车尾,检查细致严密、一丝不苟。为了保证每一辆出站车辆的安全,他每天要对所有进站车辆进行检查,制动、转向、轮胎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这里面简直像个大烤箱,人在里面像是蒸桑拿!”一口气检测了五六辆汽车后,满身汗的侯栋梁终于歇了下来,赶忙端起水杯猛灌了几口水。据了解,渭南客运中心站作为我市国家一级客运站日发班次多达360班,年日均旅客发送量达到12000人次。侯建栋作为客运中心站客车底盘的安全检查员,为了保证乘客及时、安全出行,从上班到下班,每天要检查客车达150辆以上。
侯建栋告诉记者,夏天气温高,汽车长期暴晒,容易造成车身热量聚集,使电路、发动机、油箱等处温度明显升高,长途客车运载量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将十分严重。“这可一点也不敢放松。只要能让旅客坐上安全车,温度再高,条件再苦,我也愿意!”
渭运集团每天共有汽车监测维修、室外保洁等400多人坚守在高温一线,他们为各类班车的运营及上万名旅客的安全在高温下默默地坚守。
攻坚、克难,昂扬奋进!渭南交通人洒下的那些晶莹剔透的汗水,汇聚成秦东大地最耀眼的光芒!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