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唐诗构成了中国人——何依工印象三

2017-08-11 08:09  渭南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刘虹

现在,我们无法得知,当年那个毛头小伙儿,在火车拥堵的车厢,是否用力把年青的脸庞贴紧车窗,目送过那些远去的,他所熟悉并亲切的风景。

我们也无法得知,他的心底是否会升起那首熟悉的歌:

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

当我离开她的时候

好像那哈密瓜断了瓜秧

白杨树下住着我心上的姑娘

当我和她分别后

好像那都塔尔闲挂在墙上

……

草原的绿,在眼里消失了,奔跑的野马,雪峰上的金色阳光,穿着波西米亚大碎花裙子的姑娘,都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最后,连莽莽戈壁,也在视野里不复存在。

漂泊,意味着寻找,寻找,意味着漂泊。对于一个不断想突破自己的人来说,这些关键词,连缀成他一生的行为足迹。肉体到精神,他如草原上的野马,从未停歇过追寻的脚步。

当这个小伙儿,站在古城西安雄伟的城墙下,他想起了那个遥远的时代——大唐。西域到大唐,大唐到西域,一条多么神奇的路。千百年来,这条路的魅力丝毫不曾减弱。

若干年后,在曲江一处幽静的茶馆,一位叫何依工的老教授,向我讲述那些远去的故事时,眼里依然迸发着星火般的光芒。

他说:“是唐诗构成了中国人。”

唐诗里的精华,那些思乡情怀,家国情怀,充满着神奇和神性,它们就像蓝色的火苗,你虽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但它从未离开。直到有一天机缘巧合,就会点燃你内心深处的思想,让你重塑对世界的美好认知,从而找到一种最合适的,与这个世界沟通表达的方式。这是沉淀在中国人骨骼里的东西。

台湾的洛夫先生是著名的现代诗人,他曾在年轻时,全面反对过中国古诗,然而却在六十岁以后,发现西方现代派诗歌很难走通。他开始清醒反思,重审唐诗在他生命中的地位,他意识到,唐诗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精神世界。于是,他开始辨寻从唐诗通达现代诗的途径。这个观点给何依工很大启示,他觉得是唐诗构成了中国人。

唐人所拥有的情感思想,精神世界,是中国人文化里的遗传密码,一代代传承下来。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如果说,李白像火,曾点燃何依工青年时期的整个世界,让他寻找到自由的,反对功名利禄的,狂热的,旷达的青春。那么行至中年,他更欣赏杜甫的贴近生活,感怀生命,忧国忧民的人间大爱。

儒家说“立德,立言,立行”。杜甫的一生对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着自觉承担的使命,有着儒家最精彩的东西。当他直面真实的生活,他不是一个真空的人,他有着天然的,超越生活局限,历史局限的悲悯之心。

杜甫一生坎坷,虽出身“奉儒守官”的家庭,但仕途不顺,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生活困苦不堪,以至于自己的小儿子在丰年被饿死。这件事给杜甫很大触动,杜甫觉得自己这样的家庭,又不要纳税,又无需服兵役,自己还是唐朝官员,手中持有特权,都遭遇如此不幸,养活不了自己的儿子,简直愧为人父。推己及人,那么普通百姓的生活,会有多么不堪。他便理解了他们骚动不安的心境,水深火热的困苦,从而致使他常怀忧愤之情。有人劝杜甫说,你就过你自己的生活好了,干嘛想别人的事?可是杜甫认为,忧国忧民是人之本能,无法改变。

杜甫一生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可面对残酷现实,却不得不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惊世诘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这些悲天悯人的诗句,像一把把坚硬却又无形的利爪,深入到人的体内,通过血管,通过神经,直抵心脏,抓挠到人性最疼痛的地方。

当代女诗人舒婷说过“痛苦,上升为同情别人的泪”。那么早在唐代,杜甫就有着这样巨大的人格魅力,他把个人的痛苦,上升为同情别人的眼泪,这是发自内心本能的反应。这种魅力穿越了一千多年,使得在西安城某个夜深人静的角落,一个叫何依工的人读到它时,仍然感受到它所散发的人性光芒,炙热,强烈,如一盏聚光灯,照耀的他心身通透,并追随这道光芒的轨迹,向那个遥远的时代,投去致敬的目光。

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做人该做的事。人,活着的时候,就应该拥有这样的情怀和思想。不论对个人,对群体,对社会,都应该有一个绑缚在身上的东西,或者称之为包袱。你自愿地背起这个包袱,为你心中存在的温暖和光明,负重前行。而这个包袱,就是我们通常叫作责任的东西。

时光推回到1968年西域的大草原上。那一天,阳光灿烂,万里无云。淡淡的风,挟裹着野花的清香,拂在脸颊上,使人迷醉。那些四蹄子的动物们,或卧,或走,或相互追赶嬉戏,都显得那么安然闲适。一只鹰,在高空里盘旋了一圈又一圈,但这丝毫不能影响地面上所有的生物,享受阳光,享受大自然最美馈赠的心情。

一群人正在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一个年轻人手舞足蹈,和一群插队的知识青年,融入少数民族兄弟的队伍。他们大声地唱着歌,围着姑娘的碎花裙子一圈又一圈地旋转。他们高举酒杯,喝着马奶子酒,在酒香的沉醉里,演绎着李白的豪放,洒脱,不羁。

那时,这个年轻人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在李白生活过的那个曾叫大唐的地方,他会从一个叫杜甫的人的诗句里,读出另外一种情怀,使他懂得有一种东西叫家国情怀,从而影响他的思想,使他的人生观发生转变。使他在中年以后认识到,一个人一辈子不能只为自己而活,需要有为人父、为人师,还需要有作为社会元素的人,所要承担的责任,并为此感到高贵和美丽。

人生只要肯迈开你的脚步,那么步步皆是风景。从西域到长安,从李白到杜甫,从大唐到当代,何依工在人生的迁徙和探索中,体验着生命不断变化所带来的充盈,享受着精神上的愉悦。他的肉体有两个故乡,新疆和西安,他的精神也有两个故乡,唐代和当代。何依工就是在这种不断跨越中,产生对唐诗无限痴迷的情愫,然后把自己整个儿投放到那个时代,在那些诗句中,追寻这个世界最繁华,最丰富,最有内涵的东西,去感受生命在这个世界上呈现的丰腴。

中国知识分子,一直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统。而这种传统,就是我们的文化给予我们的一种情结,它从唐诗里走来,融入个体生命,融入群体生活,融入整个民族,一直延续至今。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绿茵场上展英姿——2017年中国中学生暑期足球协会杯综述

    2017-08-10 18:36阅读

    汉阴为建设通用航空机场设立专用气象站

    2017-08-10 16:06阅读

    西乡114家非公企业与100个贫困村结对帮扶

    2017-08-10 10:31阅读

    西安城六区中考548分以上未被录取的仍有机会上普高

    2017-08-10 00:05阅读

    西安两机构取消“萤火虫放飞” 仍有“虫头”网上贩卖萤火虫

    2017-08-09 09:42阅读

    多省市确定参加西安电商博览会 聚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名片

    2017-08-08 12:52阅读

    长安区教育局召开治理“四乱”专题工作会

    2017-08-07 17:00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