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争“第一”——记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第一书记潘明博
本报记者任佳
一块块蓝色的光伏电池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今年5月16日,随着500KW光伏发电站一期的并网,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的闲置土地变成了“金土地”。
“光伏项目很好,我很支持这个项目,我没有投入一分钱,每年还可以得到3000元的保障金。”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村民左战贤说,说起光伏项目,这还要从2015年说起,还要从当时的驻村第一书记说起。
用老党员张志忠的话说:“这小伙子哪像市上干部,就是一个农村娃嘛。”这小伙子,自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和农民具有深厚感情。驻村期间,村里群众从不把他当外人,他心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凡事都在争第一,让群众早日脱贫致富。他,就是现任市发改委投资评审中心副主任潘明博。
创新机制脱贫攻坚争“第一”
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是拔除“穷根”的关键。说起永庆寺村光伏扶贫项目时,潘明博有说不完的话,从他的话中,记者感到了更多的曲折和辛酸,更加体会到了机制的重要性。
2014年6月,市发改委派驻潘明博到临渭区崇凝镇杈张村(2015年3月并入永庆寺村),他组织群众发展香菇扶贫产业,最终因投入成本较高、缺少资金扶持以及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导致该产业最终搁置。“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紧盯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对村级情况再调查分析,探寻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运作分红机制,找到了更适合村级发展的产业扶贫项目。”潘明博告诉记者,在项目筹备和推进过程中,他利用2个月时间和相关部门衔接工作26次,在对贫困群众摸底调查中,他组织两委干部在3个月间将全村108户贫困户走访了6遍,支部党员共计入户640余次。
2016年中省进一步加大了产业扶贫力度,他精准分析村级扶贫产业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依据永庆寺村贫困户劳动力少、对市场风险敏感、不愿投入资金等不利因素和村级集体土地、闲置土地较多,光照强度、时长较好,处于国网覆盖区等优势条件,创新产业扶贫机制,整合国家政策,会同永庆寺村党支部研究提出了光伏扶贫项目,并第一次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内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光伏产业扶贫模式。
“我觉得这个模式很厉害,有了这个模式,才能把国家政策和贫困户牢牢地联系起来,而光伏是适合这个村发展的一种载体。”潘明博一边说着,一边道出了这个模式的实质。
该项目整合了国家产业扶贫补贴、贫困户产业资金补助、贫困户贷款贴息、光伏电价补贴等4项(扶贫)政策,实现贫困户“零投入”。项目对光伏支架进行统一抬高,地面种植苜蓿、紫花地丁等喜阴经济作物,与售电收入共同实现“双收益”。还注册了渭南市首家光伏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永庆寺新能源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全村贫困户全部纳入,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引领贫困户和贫困村“双脱贫”。
心系群众为民办事争“第一”
“在驻村过程中,经常自费从城区买点心看望村中老人,谁家老人生病了,他会提着牛奶和水果去看望、谁家有红白喜事他只要知道了就会去‘凑个热闹’,时间一久,村里群众没人把他当作外人。”永庆寺村左小林、张许川等这样评价潘明博。
有一次,潘明博在走访中,了解到孤寡老人时会英家的老房因年久失修已经倒塌,老人就暂住在一间石棉瓦平房里,老人想盖房但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在搞清情况后,潘明博多次动员老人的远房亲属,自己又联系临渭区经发局、住建局为老人争取到了农村危房改造1万元,为老人凑了一部分建房资金,最终老人渡过了难关,于2016年8月住上了新房。“我都没想到我还能住上新房,多亏了这位好小伙,让我住上了好房子,逢年过节还来看我。”时会英满满地感动挂在脸上。
随后,记者在走访中还了解到,临渭区崇凝镇永庆寺村的“月亮池”也成为全区美丽乡村一大亮点。2017年1月,永庆寺村被区委区政府评为美丽乡村先进村,成绩的背后与潘明博的努力分不开。
永庆寺村的基础设施在当地来说算是比较落后的。为进一步改善村级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潘明博驻村后,结合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在党支部会议上建议将目前变成垃圾堆积场的涝池进行恢复,并以涝池为中心修建村民休闲广场,这一提议得到支部党员的支持,并得以施行,在2015年底全区的美丽乡村观摩中永庆寺村“月亮池”成为一大亮点。此后,区内很多村来永庆寺参观学习涝池修复经验。
驻村期间,潘明博还积极联系市发改委农经科、代赈办、社会科、投资科,为镇、村两级申报敬老院、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以工代赈道路、生产路等8个项目12余次,申请国家投资1980万元。争取落实项目6个,落实国家资金1131万元(其中崇凝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中央投资951万元)。硬化村道1.23公里,新挖深水机井1眼,配套田间管网150亩,修建拓宽生产路3条1.5公里、购置村级宣传牌2个,落实垃圾转运车1辆、大型垃圾收集箱8个,购置水泵2台、电缆300米,落实项目可研编制费用2万元,争取杈张村整村推进项目100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推进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有了场所,精神面貌为之一新。
心中有党建强组织争“第一”
在和潘明博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潘明博上大学期间以优秀学生干部的身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是一名年轻的老党员,他党性纯洁、政治信仰坚定。
初到永庆寺村,他利用20天时间走访党员群众70余人次,对永庆寺村党员基本情况、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摸底,掌握分析存在问题后,严格按照上级党委的指示和要求,制定“约法三章”,严肃组织纪律;坚持“三会一课”和每月1日党建活动,定期组织党员民主生活会,规范组织生活。
为丰富党员活动,他先后邀请市镇5名党员领导为支部党员讲党课;并组织重阳节道德讲堂进农村,对全体党员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结合“两学一做”,向支部党员赠送了“党员学习小书包”。
他还联系市发改委科室为村级发展“会诊”,修订村级三年规划;他帮助村里建立电脑办公学习制度,购置办公设备;安装无线广播到各村民小组,建立“大喇叭”广播制度,播送工作动态、扶贫政策等,把党的政策宣传到每家每户,村里焕发了勃勃生机。
经过党建和学习活动,该村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办事服务能力有了提高,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得到体现。2016年7月村党支部被区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潘明博在担任村第一书记以来,紧紧围绕工作职责,勤学善思谋发展,认真务实有担当,在工作中创造出许多“第一”,凸显了基层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先进性,得到了市区镇党委政府和永庆寺村党员群众的好评。2016年7月被临渭区委评为“优秀第一书记”,2017年1月被区委区政府评为“先进第一书记”,2017年4月被评为2016年度“全省优秀第一书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