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2019-09-06 10:30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积极响应中省市和高新区关于脱贫攻坚工作要求,扎根扶贫一线,攻坚克难、默默奉献,用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一曲曲脱贫攻坚最美的赞歌。如今,他们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回到高新区与大家继续奋战,齐心协力建好首善区。他们就是高新区驻蓝田县辋川镇扶贫工作队的成员们。为全面展示高新区脱贫攻坚成果,弘扬高新区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精神,本刊将陆续选登他们的扶贫故事,传递他们帮扶脱贫的初心,感受他们扶贫路上的艰辛,体味他们帮扶脱贫后的喜悦之情。

2017年5月29日,我带着满满的故乡情怀和帮扶脱贫的初心走进了一个普通的小山村——蓝田县辋川镇印沟村,开启了驻村扶贫工作。

积极拓宽硬化山村道路

印沟村距高新区都市之门86公里,位于秦岭腹地的李家河水库西采峪1、2号隧道口以西二公里多的半山腰。传说秦国传国玉玺就是用印沟的石头刻的,这的确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但住下来后才发现绝对的“骨感”与现实。

印沟村地处李家河水库附近,属于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域。全村149户548人,260亩耕地,5900亩林地,人均年收入不到四千元,7户贫困户18口人。该村共有三个小组,分布在海拔约1100米的赤盘岭东西两侧,曲峠的沟道约六公里长,常住不到二百人,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幼。那260亩耕地不是坡就是角,除了种点洋芋玉米,剩下的全是歪七扭八长相不咋样的白皮松。面对这样一个地无三尺平,土地资源奇缺,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是个零的村子,真是老虎吃天没处下爪。

从西采峪1、2号隧道中间通往村子的水泥路仅有三米五宽,一边是印沟河道,一边是崖。百十户人家沿路散落,路边的三堆(土堆、粪堆、柴堆)加上杂草把本来就不宽的山路挤得越发曲峠,有些路段只能容一个小车勉强通过,进村的小车掉个头都难,大车更是进出都难。

静下心,沉下身。我和联络员刘树立住进了设施简陋的村委会二楼,开始了纷繁复杂的填表核查整理村档户档工作。翻山越岭,用脚步丈量民情;埋锅造饭,自己打理生活。一个月下来村情村貌,户档人情一口清。我们谋算着在印沟村干三件事,一是拓宽进村的路,二是建一个小广场,三是建几个黑木耳种植大棚。

要想富,先修路。在高新区和中建五局等单位大力支持下,2017年9月29日修路工作正式开工。在寒冬来临之前,拓宽路基基本完工。2018年4月蓝田县交通局又出资将拓宽的路基全部硬化,还将二组翻越赤盘岭通往三组的砂石路硬化。自此,印沟村结束了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的历史。

千方百计助力脱贫攻坚

要在印沟村找地方建个小广场,解决停车难等问题,的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选来选去也只有村委会门前的水渠了,经过勘查论证,我们打算用十三个管径一米五的水泥管埋进河道引水,再填平后打混凝土,还得给河对岸的三四户人家加固一座便民桥。说干就干,一个月后一个宽展的小广场建成了,再装上栏杆,平展展亮堂堂新崭崭,大车小车进村掉头停车一个比一个气长。

另外,我们还加固了三座便民桥,出行的路宽展了,想活动也有广场了,村民们高兴地跟我说:这事弄得就是好。

要致富就得有带头人。我们将成立两年但没有一项经营业务的村合作社负责人周田刚选为带头人,由村合作社代收村民的白皮松。由于当地土地贫瘠,白皮松长势不好,加上山大沟深,运输成本高,所以白皮松种植了多年却鲜有收购商光顾。我们主动联系高新区做公园绿化的几家绿化单位,进村收购了村民60多万元的白皮松苗木。有好几户群众见我就说:“确实沾了高新区的光了,种了多年的白皮松终于见利了。”代收白皮松的事让合作社有了业务,让村民得到了实惠,让工作队也增加了信心。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关键。面对当地一级水源地不能搞养殖,土地奇缺且贫瘠的现状,结合当地有种木耳、采摘五味子的传统,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黑木耳种植和五味子栽植两个产业上。我们结合当地气候、光照、风向、水源等特点,帮合作社制定产业规划,用高新区的产业引导资金购买了75000株北五味子苗,免费给每户发放五百株栽植。

同时,为建黑木耳大棚种植基地,我们费了四次大周折。第一次看上紧邻村道的印沟河边贫困户马润利家的一亩三分地,种满了白皮松,一谈价赔都赔不起;第二次想放到赤盘岭西侧二组的一块集体地里,报到镇上说是可耕地,还没有水源;第三次相中了村民马某家的地,签合同时对方却变了卦;最后实在是没办法了,我给田刚说你是村长带个头,再动员其他几家。最后,六家凑到一块不到亩半坡地,塄下一块,坡上一块,总算可以动工了。

看着项目从用地协商、苗木移栽、土地平整、搭建大棚、水压调试、签订菌棒合同,到三万菌棒进棚开孔、消毒、吊挂、越冬、出耳、养护、采摘、晾晒,再到1600余斤干木耳全部销售,村里的劳力几乎都参与了搭棚材料、菌棒卸车运送等工作。看着一袋袋贴着“银龙山”标签,鼓鼓囊囊的木耳被一家家爱心单位认购,成功的喜悦让我真是石头蛋子腌咸菜——一言(盐)难尽。

为保证贫困户有稳定的收入,我们还帮助合作社租地,为5户贫困户代养一百箱中蜂。去年产的300多斤蜂蜜、今年产的1600余斤干木耳全部销售一空,为村合作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乡亲做些事心里蛮高兴

驻村扶贫一年多来,我们还帮助村民卖猪、卖土豆,联系移动公司架设了通讯基站;发动高新区管委会印沟村扶贫工作组成员单位员工捐款四万多元为村里修缮自来水,为三户贫困户危房改造,为四户贫困户美化家居环境;为村委会捐助办公设备接通网络,实现办公自动化。

我是地地道道的蓝田白鹿原人,为乡亲做些事心里蛮高兴。但刚来时,看到村里落后、封闭的面貌,还真没底,也不知道从何帮起。历经了寒来暑往,从入户访贫、建发射塔、修路、建村民活动广场到找项目;从养中华蜂、栽培五味子、为白皮松找销路到黑木耳种植,为村里搞集体经济,看着通村道路平整又通畅,看着一个个能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收入的项目都落地生根,心里这才踏实。“让村民享受到便利的生活条件,在家门口挣钱,有尊严地生活,是我们帮扶工作队的初心和最大的成就和收获。”

脱贫攻坚要做的事还很多,但要把每一件事做实却很难。不管是谋划自己的幸福还是帮助别人实现幸福,都要靠加倍努力、不断奋斗。

我是2019年4月13日离开印沟的,驻村近两年来我把在辋川印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浓缩成近万字图文并茂的《我的扶贫我的村》日记,从日记改成周记再到月记,酸甜苦辣五味杂陈,每次咀嚼这些杂感、翻看修路、建广场、木耳棚的照片,感慨很多。有人说你这是守初心、敢担当、找差距、抓落实。我说过了,我其实就是在恰当的时机,做了几件恰当的事罢了。

辋川印沟很美的,唐代诗人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诗篇意境,家家房前屋后你都能感受到。登顶赤盘岭天天都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道不尽,故事说不完,“银龙山”黑木耳、土蜂蜜绝对是采赤盘岭紫气东来的第一缕阳光,喝李家河水库头道清泉水的,把“银龙山”黑木耳、土蜂蜜带回家就是对印沟最大的爱。

印沟村很不起眼,但因为有了高新区的帮扶,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愿印沟村越来越好。

(作者系高新区驻蓝田县辋川镇印沟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现任高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樊锋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兄妹七人患病都“抖抖” 专家:若病情不严重

    2019-09-06 00:18阅读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琳一行来生态区调研重点项目

    2019-09-05 12:06阅读

    西安机场城际线试行票价公布全程16元 持长安通卡9折

    2019-09-04 19:42阅读

    古城将上演电音嘉年华 大明宫·2019HOLO音乐节下月开幕

    2019-09-02 18:07阅读

    开学第一课!西安一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别开生面

    2019-09-01 11:45阅读

    西安浐灞生态区召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评审会

    2019-08-30 12:07阅读

    国网宝鸡供电公司开展青工主题演讲比赛

    2019-08-29 00:1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