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担当书写脱贫答卷 ——记国网渭南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朱伟军
“多亏朱书记的帮助,我们家的日子又有了奔头。”10月19日,朱伟军到贫困户王发运的家中走访,看着如今越过越好的日子,王发运连连向他道谢。
2018年9月初,国网渭南供电公司配电工程分公司书记朱伟军告别了家人,来到潼关县城关街道顺丰村担任第一书记。从忙碌的城市走进淳朴的乡村,离开了舒适的工作环境,他就这样在顺丰村“驻”了下来。
第一次来村上,眼前的一幕给朱伟军留下了深刻地印象。废弃小学改建的村部,没有一件像样家具的办公室,漏水的屋顶,泛潮的墙面,坑洼破旧的黄土路,村道两旁的垃圾乱堆乱放……“一定要改变顺丰村落后的现状!”看到这些,朱伟军在心里暗暗发誓。
“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必须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朱伟军进村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展调查研究,逐一了解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分析每户的致贫原因,并寻求正确路径将政策落地到顺丰村。
得知贫困户茹江红因左眼视力损伤,无法外出就业,朱伟军安排他就近去了村里的光伏发电站工作。茹江红每日按时完成除草、打扫、设备清理等工作,就能够获得1000元的稳定月收入。此外,每年还可享受光伏发电站产业分红1500元、扶贫合作社托管分红1500元。“儿女都有了自己的生活,每个月我还能赚些钱,离家又近,日子过得挺美的!”茹江红满足地说。
走访中,朱伟军发现79岁的贫困户王发运患有脑梗等疾病,7岁的小孙女患有右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生活条件困难。便尽快为其落实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1000元,花椒种植补贴2150元、低保等收入。上个月,在朱伟军的建议下,王发运的儿子王永亮还在家里建起了快递点,为他们家脱贫致富又加了油、提了速。
顺丰村地处潼关县城郊,靠近秦岭,是一个绿荫环抱的小山村。虽然自然景观优美,可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朱伟军深知,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要精准帮扶,更要靠产业支撑,为解决村里缺乏长效产业的现状,他先后组织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前往附近有名的种植户王新军的金桥现代农业园区学习考察。经过反复论证,朱伟军最终确定在顺丰村发展软籽石榴产业。去年,通过土地流转,顺丰村建成了软籽石榴产业脱贫基地。
“我们的软籽石榴皮薄果肉大,口感极佳,客户反映非常好。”朱伟军介绍,“今年我们的石榴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万多斤,除了线下售卖,我们还依托电商销售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前几天我们还在公司举办了消费扶贫活动,让职工都参与扶贫工作。这销路宽了、销量大了,我相信我们村的日子就像这石榴籽一样,越过越红火。”
在产业园内,除了计划吸纳村民发展软籽石榴种植,去年,朱伟军还雇佣了4户贫困户在产业园务工,户均可收入7000至1万余元。“能让更多的乡亲稳定增收,我心里就踏实了!”
“最近,我们还在申请‘潼关软籽石榴’品牌,打造品牌知名度,让产业火起来,带动更多村民走上致富路!”朱伟军自信地说。
除了软籽石榴,产业园还新栽种了成片的花椒树。由于村里椒农比较多,朱伟军又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延伸花椒产业,尝试对花椒进行深加工,发展特色花椒产业。“今年,经过和村两委的认真研究,村里计划新建花椒初加工项目,带动更多贫困户参与就业,实现全面脱贫增收!”
要富起来,更要美起来。在实地走访中,朱伟军注意到张尧一、二组的村道上,路窄弯急,人流量大,一到晚上总是黑漆漆的一片,有村民反映通行非常不方便。为了让乡亲们住得舒心、住得满意,朱伟军立即向帮扶单位申请了13.86万元的资金,在巷道安装了33盏太阳能路灯,从此,顺丰村的夜晚变亮了,村民也生活得更加方便舒心。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通过与村民近两年的朝夕相处,朱伟军早已融入顺丰村这个“大家庭”,也赢得了当地村民的认可和尊敬。如今的顺丰村,村民充满朝气和活力,生活环境祥和秀美。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880元,当光伏托着希望、石榴伴着花椒,昔日落后的小山村正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徐徐展开乡村振兴的新画卷。通讯员刘洋刘婧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