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第二故乡” ——记宝鸡市金台区高家湾村第一书记柴智强
寒风吹动着满山遍野的树木,六川河河沟的水像低沉的音乐在徘徊中艰难流淌。站在屋舍颓废,柴门犬吠的贫困户家门前,宝鸡市委政研室派来的扶贫干部柴智强感慨万千。自2009年起,他作为宝鸡市政研室党员干部,在全市“突破西山,扶贫开发”的嘹亮号角中派驻山区已三年了,现在党和政府把他安放在这样一个新的扶贫前线,让他担任该村扶贫重担,以雷厉风行的军人天职,去再次攻战这个困难更加重重的碉堡。
高家湾村位于金台区硖石镇西北端长坪公路19公里处,距镇政府13.5公里,全村16个村民小组,471户1762人,村民微薄的收入来自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致贫原因多数来自因病和因残。他的足迹遍布大山深处、田间地头、农户、晒场、火炕......11年风风雨雨中的日志记录着他闪光的足迹。详实了解到贫困户分类中因病或者残疾致贫占相当因素,还有致富无门,缺乏资金,还有找不到项目的,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的。其中因病致贫51户177人,因残55户195人,缺技术17户70人,缺资金18户70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9户......凭着军人的机警与敏感,他深深感到一场要打的硬仗在这个没有硝烟的阵地上等待着他,他要把这里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处处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如此复杂困难的硬仗中,要综合应用现代农业,寻求产业支撑手段,合理规划脱贫路经;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一手抓党支部建设,一手抓脱贫致富成了他奋然前进的双轮马车,为支部转型升级,他牵针引线让市政研室和金台区116名干部与村上贫困户结“亲戚”。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款捐物18600元。为发展经济,他马不停蹄跑资金,要项目,争取了100万加固河堤。争取24万元融入扶贫互助合作社,无息贷款给贫困户发展生产,为贫困户制定脱贫三年规划,明确了脱贫“路线图”和“时间表”。累计发放花椒、核桃苗、柴胡苗3250株,种子220斤,猪仔21头,鸡苗238只,仅养植一项就年收入增加550元。他争取筹措60万元扶贫资金,成立了光伏发电扶贫合作社,为脱贫致富带来“金板板”。对贫困户“输血”与“造血”并进;“扶智”与“扶志”并重,实行“兜底保障织网暖心提升行动,通过“六个保障”,做到应保就保,应兜就兜,筑牢了脱贫攻艰最后一道防线,确保了小康路上无一人掉队。从2016年初到2019年年底这里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00多元增加到10000多元,累计脱贫144户532人,剩余未脱贫的仅9户15人。
高家湾村贫困户席全生的母亲年迈多病,常年卧床不起,花光家里的全部积蓄,女儿上小学。沉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一蹶不振,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柴智强和村党支部村委一班人反复做其工作,免费为其发放猪仔、柴胡种子、花椒苗帮助发展产业,社会爱心人士帮扶,扶助资金超过8000余元;村民魏关虎因打工致残,常年瘫痪,村里将其妻子安排公益岗位劳动,为子女联系工作,发动爱心人士捐款6000多元,让他家里参与扶贫合作社入股增加收入,夯实脱贫的基础;2018年柴智强联系到互联网微微互助平台后,为贫困户冯宝军筹得6602元善款,在凛冽的寒冬中让其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他让自己的战友为贫困户快递425件羽绒服,成本价折资17万余元,解决困难群众户过冬。到后来想方设法所联系到的爱心人士从河北保定到西藏拉萨,遍布全国各地。2020年夏天瓜农西瓜销售滞销,柴智强积极联系宝鸡广汇董事长一下消费4000多斤,仅此一项争收将近3000元。
到2020年7月,昔日这个人人头痛,山秃水寒的贫困村通过包括柴智强在内的广大扶贫干部的共同奋战,村容村貌已天翻地覆、焕然一新,其中移民新村12排201户,河堤道路1000米,全村道路全部硬化,环保厕所,电视户户通,污水处理工程垃圾房相继建成,文化广场、农家书屋、幸福院都已投入使用……高家湾村幼有所养,老有所依,团结和谐,共赴美好的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成为六川河流域一道亮丽的风景!
从2012年到2020年间,柴智强先后被宝鸡市委、市政府,金台区委、区政府,陕西省委组织部、宣传部、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扶贫办等单位评为“突破西山包村扶贫先进个人”,“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宝鸡市脱贫攻坚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好人”,“2019年优秀公务员”,“2020年宝鸡市推荐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等荣誉称号……
在柴智强办公桌上,厚重的《我的扶贫日志》和《贫困户户户清》的工作日记,详尽记录这里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也描绘出夏天被蚊虫团团叮咬,冬天冷气袭人,周天寒彻的蹲点生涯。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