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长安第二碗》:好戏好味道

2020-12-17 16:10  兵马俑在线  字号:T|T

一座西安老城,一家老字号葫芦头泡馍馆,一个有着7个儿女的大家庭,40年的时代变迁……话剧《长安第二碗》将这些元素浓缩为一体,道出了繁盛的人间烟火,展现了社会的沧桑巨变,讲述出小人物的命运沉浮。该剧是由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彦、青年编剧陈梦梵编剧,国家一级导演查明哲、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执导,历时3年打造的大型剧目,以一个经营葫芦头泡馍的“老西安”家庭的成长史反映时代与社会的变化,讴歌了中华儿女拼搏向上、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奋斗精神。

该剧自首演后,便好评如潮。日前,在公布的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评审结果中,《长安第二碗》从全国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入选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和202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也是我省本年度唯一一部入选剧目。11月3日,《长安第二碗》开始全国巡演,向全国观众原汁原味讲述陕西人的故事。

深入生活 重现“老西安”

话剧《长安第二碗》的时间线从1978年一直跨到2018年,将40年的变化历程完整而全面地展现。得到观众的认可并非易事,充实的资料、扎实的剧本、精湛的演绎缺一不可。早在2016年底,西安话剧院便对剧目创排进行了详细策划,决定根据改革开放后时代变迁的痕迹,创作一个关于西安城墙下老百姓的故事,来反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有着为小人物立传,为普通人诉说的写作特点,同时在西安城生活了近30年的陈彦,成为西安话剧院对此次创排剧目编剧的不二人选。

陈彦1990年来到西安,但是剧本却要从1978年讲起,为补充对之前西安生活的了解,在剧院邀请他执笔创作话剧《长安第二碗》后,陈彦便开始进行深度采风。“为补充我所不在场的那些生活,话剧院专门找了些老西安,与我进行了座谈,并且留下电话,我又跟踪采访了一些人。同时,我自己也走街串巷,打听了一些不曾经历的东西。”陈彦说。西安话剧院院长任雪迎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人文素材,西安话剧院艺术总监翟卫国特意带着陈彦与老街坊座谈,共同回忆过去的时光……前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大家做足了“功课”,《长安第二碗》的剧本创作得以顺利展开。

2019年,《长安第二碗》的剧本已经成形,随着导演查明哲、舞美设计罗江涛、服装设计汪又绚等主创大咖一一加入,采风活动再次进行。陕西的民俗文化,西安的老照片,这些宝贵的资料都成了舞美的参考;西安城中形形色色的食客,街边零零碎碎的叫卖声,这些生活的细微处都变成了演员的角色特征。

“我们要通过这部剧来表达在沧桑巨变中坚持不变的那些珍贵的东西,要在三秦大地上创作一台西安人的耕耘、守望之歌!”查明哲说,在接下来的两个月,整个剧组近百人夜以继日地排练,这部展示陕西地域文化、彰显陕西人精神形象、传播陕西声音的话剧《长安第二碗》终于走上了舞台。

反复打磨 创造精品

2019年8月23日,能看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发展成就,也能看到西安城的变化、人生兴衰际遇的话剧《长安第二碗》在西安易俗大剧院首次试演。话剧对历史的真实反映与观众记忆的高度吻合,让不少“老西安”潸然泪下。

尽管首次演出便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是《长安第二碗》并没有就此“止步”。演出过后,首次专家研讨会如约举行。著名剧作家、戏剧评论家欧阳逸冰以及戏剧评论家吴戈、国家一级编剧王小康、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著名戏剧评论家冀福记等专家齐聚一堂,为《长安第二碗》建言献策。专家们称,话剧《长安第二碗》是一碗饱含浓情的有着葫芦头泡馍味道的“高汤话剧”,是2019年中国话剧舞台上难得的一部佳作。

主创团队在吸收了专家意见并反复打磨之后,2020年1月17日,话剧《长安第二碗》正式在易俗大剧院首演。浓郁的西安风情、朴实的百姓生活,深深触动了现场观众。专程赶来观看演出的李洹说,话剧以每10年为一个节点,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下,西安城里一个家庭的成长,而自己的年龄恰好和这些节点相近,所以对每一个重大事件都有着深刻的记忆,因而这部话剧也令他动容。

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表示,话剧《长安第二碗》是一部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好剧,对舞台艺术的发展繁荣有巨大的贡献。具体体现在:第一,编剧把一人一事和群像叙事两种叙事手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厚重的大剧;第二,导演把喜剧色彩和悲剧意味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戏剧美学上又是一大贡献;第三,这部剧的人文关怀达到了极致。

戏剧评论家吴戈认为,《长安第二碗》以小见大,以点写面,小视点关联着大时代。剧目内容选择平民百姓津津乐道的那一碗家乡味道,去品味西安市井一户秦姓人家在改革开放40年中,脱离温饱线的生存发展挣扎,极其巧妙地从普通人家的变化出发,歌颂了改革开放40年惠及民生实实在在的辉煌成就。

国家一级编剧张明说:“看完话剧《长安第二碗》之后,我心里暖暖的,鼻子酸酸的。这部剧远远超越了普通的市井题材话剧,折射的是整个时代、人生百态。”

话剧《长安第二碗》自创排以来,主创团队在北京、陕西两地,历经了6次研讨。每一次底稿更新,每一场演出结束,主创团队都会力邀国内专家为剧本“把脉”,争取精益求精,正是经过了一遍遍打磨,这部精品力作才得以完美呈现给观众。

全国巡演 好评如潮

话剧《长安第二碗》自创作以来便获得多项荣誉,是陕西省2019年重点现实题材创作剧目,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2019年全国舞台艺术现实题材创作作品计划。今年11月2日,在文化和旅游部召开的全国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公布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作品名单中,话剧《长安第二碗》入选“百年百部”创作计划重点扶持作品。11月15日,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奖”评选揭晓,《长安第二碗》从32台剧目里脱颖而出,荣获此次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

11月,带着这些荣誉的话剧《长安第二碗》与全国最大的剧场院线——保利院线达成合作协议,再次出发,举行全国巡演,在全国9省21个城市演出29场,并计划一边巡演收集各方意见,一边修改提升,对剧目进一步打磨。

11月3日,《长安第二碗》首站巡演到达上海。上海上音歌剧院里的观众们在剧目的宣传册和文创产品前停留,提前领略《长安第二碗》的风采。喇叭裤、大哥大、录音机以及各个年代耳熟能详的歌曲,带观众们穿越时空,纵览时代变迁。演出结束,葫芦头泡馍的余香仍在剧场飘荡,观众们纷纷起身鼓掌,对台上的演员报以最诚挚的敬意。

很多初次看这部话剧的观众都会问一个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叫“长安第二碗”?编剧陈彦说,因为写的是葫芦头泡馍馆。葫芦头泡馍没有羊肉泡馍那么有名,如果说羊肉泡馍是“长安第一碗”,那么葫芦头泡馍就是“长安第二碗”。正如陈彦所言,西安电报大楼的钟声,吃葫芦头泡馍的老碗,还有每个场景切换之间的秦腔……这些熟悉的西安元素,在这部剧中无处不在。

话剧《长安第二碗》有着原汁原味的陕西表达,散发着陕西文化的清香。剧目讲述的是最能够反映三秦大地时代风貌的陕西故事,描写的是有生活信念的普通陕西人,呈现的是独一无二的气质。此次全国巡演将这碗有着葫芦头泡馍风味的“话剧高汤”送了出去,将秦人、秦声、秦意传递到全国各地。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点赞好服务 有温度 无距离

    2020-12-17 08:44阅读

    榆阳区救助站专项救治“寒冬送温暖”

    2020-12-16 08:43阅读

    西北国际货运航空公司首架飞机在空港新城交付

    2020-12-14 18:23阅读

    洋县溢水中小下足“绣花功夫”力促教学质量提升

    2020-12-11 02:19阅读

    航空基地第二社区携手学而思培优西安分校开展公益捐书活动

    2020-12-08 16:23阅读

    数据预测:陕西入选明年最有潜力旅游目的地前十位

    2020-12-06 20:19阅读

    佩上红丝带 携手防疫抗艾 我市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活动

    2020-12-02 18:0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