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轻微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标准将升至5000元
轻微交通事故判定的3个标准
首先,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其次,事故车辆仍能正常行驶;
第三,车体本身没有严重损害。
今日起,西安市轻微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标准将从原来的2000元限额提升至5000元。这项新规实行后,因轻微交通事故造成道路拥堵的尴尬局面将有望得到缓解。
一季度快速理赔日均160多起
在西安,车辆刮碰、追尾等小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90%以上,不但车主处理起来费时费力,而且双方一旦争执不下很容易造成矛盾升级,更导致交通堵塞。市交警支队事故处副处长高建民介绍,自从2008年9月1日我市推行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服务机制,3年多来,共处理171820起轻微交通事故,平均每天处理132起,今年1至3月平均每天处理160多起,最多时达到一天250起。快速理赔机制有效地减少了轻微交通事故造成的拥堵,提高了道路通行效率。
然而随着西安机动车辆的激增,每天发生的轻微交通事故量呈上升态势,为了更加便民、利民,为大家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交警支队在征求意见、充分调研后,近日与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下发《关于加强西安市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服务中心管理及完善快速理赔机制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规定,自5月1日起,西安市轻微交通事故快速理赔标准将从原来的2000元限额提升至5000元,并进一步提升快速理赔中心的服务职能。
快速理赔 1小时基本搞定
4月26日上午,记者在位于高新六路的快速理赔服务中心高新区服务点看到,不少机动车驾驶员正在这里办理业务。据了解,西安市目前有22家经营车险的保险公司,在这里都设有驻点。
车主吴师傅告诉记者,他开着自己的高尔夫刚刚和别的车蹭了一下,就直接和对方一起来了服务点,“以前处理这种小事故很容易碰到扯皮的事,十几天才能处理完,现在1个小时就搞定了。”吴师傅说。
新规解读
这些修改让快速理赔更快
简化了 报出保号即可理赔
陕西省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雷煜介绍,首先事故受理手续比原来简化了。事故车主持行驶证、驾驶证(A、B驾照需持有效体检回执),并能提供交强险承保公司及保单号(旧规定需持交强险原件),填写《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后,便可由快速理赔中心受理。
扩大了 事故受理权限更大
将事故受理权限明确并扩大为:机动车在陕西省境内投保的,在西安市行政区域内道路上发生的,不涉及人员伤亡,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交通事故。《通知》将轻微财产损失从原来的单车财产损失2000元限额提高至5000元,还可包括仅车身前后保险杠、车灯、引擎盖、门窗、后视镜等外表部件损坏,可继续驾驶的事故车辆。也就是说,5000元并不是一个绝对上限,只要是车辆外表部件损伤、能移动,都是轻微交通事故。
增加了 理赔资料可现场接受
所有驻点公司的查勘定损人员都可根据客户需要,接受客户提交的且在快速理赔中心受理事故的理赔资料,并将资料及时进行流转,缩短小额车险结案周期,避免了车主为了理赔反复去保险公司。
交警提醒
不愿“私了” 致拥堵 罚200元
交警支队事故处副处长高建民介绍,新的《通知》实行后,对轻微交通事故前往快速理赔中心的引导工作将加强,所有执勤民警、巡逻民警、辅警都经过前期培训,发生事故后将第一时间赶至现场。
发生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应当自行撤离现场而未撤离的,责令撤离现场,造成交通堵塞的要处以200元罚款。
在快速理赔中心运用简易程序处理事故。对事故损失超2000元的情况,理赔中心交警应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西安市轻微交通事故当事人自行协商处理协议书》等相关资料,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
另外,还加强了对涉及车辆保险违规方面的检查工作。对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扣留机动车,依照规定处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两倍罚款。
西安市4家快速理赔服务中心
东郊唐都服务点:唐都进口汽车修理服务有限公司幸福中路41号(纬什街十字向北500米)
南郊灏天服务点:灏天世纪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博源路28号(西影路东段与博源路十字向南500米)
高新区新同方服务点:新同方汽车修理服务有限公司科技路260号(高新六路与科技路十字口)
北郊永久服务点:永久汽车服务有限公司枣园村总管路3号(北二环与明光路十字向南一公里)
服务中心统一电话:
029-82208122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记者袁玥 实习生张辉采写
延伸阅读
交强险今起正式对外资开放
多元竞争利好消费者
4月30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修改〈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决定》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第五条第一款由原来的“中资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修改为“保险公司经保监会批准,可以从事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业务。”
条例的修改,标志着我国正式向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交强险市场大门对外资打开
交强险全称是“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自2006年正式实行。这是中国内地首个由国家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保险制度。
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未承诺允许外资公司经营强制保险业务,外资公司一直被挡在交强险业务的门外。
交强险承保的受限,直接影响了外资财险公司的发展规模。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为52亿元,仅占全部财险公司保费收入的1。1%。
外资意在中国商业车险市场
受访的多家外资保险公司表示,正在做多方准备,试水交强险市场。
但实际上,交强险实施以来的运营情况并不乐观。2011年8月,保监会公布的交强险第四份年报显示,2010年33家财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经营亏损高达72亿元。
这个看似赔本的买卖,为何会引起外资的兴趣?外资财险公司更多看重的是交强险背后商业车险这块蛋糕。
“只有具备了销售交强险的资格,我们才能真正进入车险市场,独立自主地开展业务,分享商业车险的蛋糕。”一家外资公司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占财险市场规模约七成的车险,一直是财险公司最大的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尽管交强险是亏的,但与商业车险捆绑起来,实际上保险公司是赚钱的。
多元竞争有助于车险服务升级
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外资险企的加入意味着更多的选择。
“这些年实在是被繁琐的车险理赔弄怕了,如果外资公司在效率和服务方面能比本土企业更好,即便价钱高一点,也会考虑外资交强险产品。”车主冯先生表示。
在中资险企独霸车险市场的情况下,“理赔难”一直备受广大车主诟病。在缺乏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缺乏提高服务质量和加强产品创新的动力与压力。
专家认为,在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的同时,对我国整个车险市场来说,外资进入的积极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充分竞争推动这一市场的服务升级。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