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陕南农村人心中的文化内涵
文化,代表一种境界和形象,是现代城市的鲜亮“名片”。国庆假日期间,记者回到了陕南农村老家,通过来来往往的走动,切身体会了农村人心目中的文化内涵。
他们的文化是扭秧歌
夜幕下的小镇,有河水哗哗的流淌声,也有欢声笑语的说话声。在阵阵锣鼓声中,男女老少们有说有笑地赶往小镇广场,短短几分钟,活动广场上便热闹非凡起来。
是不是要开什么会?记者正疑惑间,锣鼓声再次响起,只见小镇里男女老少,纷纷踏着鼓点,扭起了秧歌。72岁的张大妈,步伐依然轻盈。“这是我每天生活的一部分!”张大妈擦了擦额头渗出的汗水,高兴地对记者说,我们这里的秧歌队,都扭到县里去了。从节日到婚嫁,我们大大小小演出好几十场,基本上跑遍了附近的每一个村子,还去过县里演出。在秧歌队里一待就是三年的庞丽梅,带着记者参观了该镇秧歌队获得的奖杯。“逢年过节,我们都参与镇上组织的秧歌队比赛。你看,这是前年元旦获得的冠军奖,这是去年‘五一’的……”庞丽梅指着奖杯,语气中尽显自豪。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内心的喜悦,这个小镇,记者曾经因求学在这里生活了三年时间,到西安求学、工作后很少再来到这里,短短几年时间竟然发生了如此喜人的变化。记者不禁感慨,在农村,文化就是扭秧歌,扭出精气神儿,扭出新生活。
他们的文化是走亲访友
回到老家后,次日一早记者就遇到刚从邻村回来的三叔,只见他手里拎着装满新鲜蔬菜的袋子。聊天中记者了解到,叔叔刚从外地务工回来,刚回来就去探望了岳父岳母,蔬菜是从他岳父家拿的。记者看到,这并不算宽阔的乡间小路上,回家探亲的行人络绎不绝。“平娃,来啦!”还没到村子,记者就看到一位老人站在村头翘首企盼。“那是我外公”,好久没见到外公的平娃激动不已。老人名叫王兆留,已年近八旬,不过看上去精神矍铄。“来,到屋里坐”,老人点起一根烟,和记者聊了起来。“每逢节假日,我们老两口都特别开心,孩子们都回来了,一大家子又团聚了。”说到这儿,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下午,王大爷端着小茶壶,领着记者来到了村头的山梁上。许多乡亲都坐在山梁上,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桥旁的小路上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王大爷风趣地说道,这个山包包也是我们村的“大会堂”哩,大家闲下来都喜欢到这里坐坐,随便说说家长里短。漫步在山村的小路上,一幕幕乡村画面不断在脑海中浮现。记者不禁感慨,亲情、友情、邻里情,这些真挚的感情俨然已成为最淳朴的农村文化。他们的文化是民风仍淳朴“这个国庆假期,结婚的人真多!”
由于要办事,记者国庆期间去了附近的一个乡镇,贴着红喜字的迎亲车迎面而来,这种“阵势”记者一天已经遇到了好几回。“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年轻人接媳妇都用轿车,有条件的还有车队呢!”乡间狭窄的水泥路上,挤满了看热闹的村民。谈到农村结婚,村民李大婶向记者介绍起农村结婚的习俗。结婚时,男方要到女方家下聘礼,礼包个数都有讲究,必须是双数才行,凡事都得“成双成对”。结婚当天,男女双方家里都要请客,新人们参加两头的婚礼,白天在新娘家,晚上到新郎家,新娘进婆家的门,婆婆要给改口钱,大家要喝团圆茶,寓意一家人和睦团圆,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回娘家,叫“回门”……旁边的一位大爷插话说,甭管外面再怎么新潮,咱们这儿的孩子还都愿意用老传统,只不过自行车改成了小轿车,说明生活条件好了嘛。望着远去的车队、渐渐散去的人群,记者不禁感慨,在标榜时尚、潮流等观念流行的今天,农村人仍然能坚守传统文化阵地,不让它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中,不由得令人赞叹。(记者 刘合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