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风雨多峥嵘 古调独弹唱新曲
3月13日,西安易俗社被文化部命名为非遗保护单位的授牌仪式在百年剧社易俗社内举行。西安秦腔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雍涛和西安易俗社社长惠敏莉从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马文辉手中接过印有“保护单位(易俗社)”几个大字的铭牌,在众人的见证下,易俗社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秦腔保护单位。
秦腔,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流行于西北五省。时光荏苒,淡去没落繁华,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在今天依然传唱不衰。谈及秦腔,在当下陕西人的心中,不可绕开一个剧社,那就是历经百年岁月,而始终秉承“移风易俗”宗旨的西安易俗社。
◎回忆那段光辉的秦腔往事
随着时光的推移,秦腔的那些光辉往事已经逐渐不被人们所熟知,但这依然是历史中重要的一页。1912年,同盟会会员李桐轩、孙仁玉等以“改良社会、启迪民智”为已任,用戏曲为手段,在“移风易俗”的宗旨下,创办了易俗社。秦腔自此不再是一门单纯的艺术,更是起到了辅助社会教育的作用,在历史的岁月中闪亮着它的光芒,易俗社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老的剧社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成为了新中国最早的国营剧团,并打开了几十年的门禁,开始吸收秦腔女演员入社,成为第一个招收女演员的秦腔剧社。1959年,国庆十周年,中央文化部指定陕西秦腔团进京参加国庆献礼演出。易俗社在广和剧场第一天公演《三滴血》时,全场爆满。之后,易俗社随陕西省戏曲演出团巡演了十三省、行程二万八千余里,先后到达南京、上海、杭州、广州、遵义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宣传了秦腔文化,扩大了秦腔影响,为秦腔发展史添加了一笔重彩。
秦腔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是国内多个戏种的鼻祖,西安易俗社凭借着百年“移风易俗”的坚持,成就了秦腔的辉煌往昔。甚至连著名戏剧、电影艺术家欧阳予倩先生都说:“中国各处的剧团还很少能和陕西易俗社比的呢!”
◎与时俱进,精品戏曲跌出
2005年底,中央下发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借此东风,古老的剧社顺应时代潮流,搭载变革与机遇的大船,在古老的秦腔艺术海洋中,开始了新一轮的航行。同年,易俗社与其他三家市属秦腔院团组建成西安市秦腔剧院。与此同时,西安秦腔剧院斥资1000万元,对易俗小剧场进行“修旧如旧”的抢救性保护。除硬件设施改良外,近几年来,由剧院推出的大型秦腔现代戏《柳河湾的新娘》在冲刺国家级奖项上频频发力,全省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还曾两度获得国家文化部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政府重奖100万对易俗社予以资助、鼓励。
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惠敏莉说:“只要戏演得好,国家就能给重奖,这种政策上的支持对易俗社来说,是温暖、激励和肯定,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易俗社上上下下百十口人觉得自己对秦腔事业的坚守和努力得到了党和政府认可,感到特别地振奋。”
对基层演员们来说,更加实惠的是经济效益上的体现。一个精品剧目行情自然水涨船高,票价跟普通剧目肯定不一样。现在,《柳河湾的新娘》出场费已经超过10万。“戏好、名气大,自然有人主动上门来请。”
除了在各种国家级竞技平台上获得的荣誉,现代化企业的体制和思路,也给百年剧社在艺术创作方面带来了全新的启发和艺术境界上的提升。比如《秦腔》《柳河湾的新娘》邀请到了国家一级水准的导演和舞美设计,这使得祖辈扎根在西安的易俗社演员、导演,接触到了国内顶级新锐艺术家的创作理念。
◎实至名归“易俗精神”百年不衰
百年来,易俗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独特地位,特别是对秦腔艺术的开拓创新,对秦腔传统的继承弘扬,对秦腔文化的移风易俗,对秦腔核心价值的发掘和构建,形成了历经百年而不衰的秦腔艺术精神——“易俗精神”,为我国戏剧艺术乃至世界戏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而辉煌的贡献,其本身就满含着中国文化的精髓,积淀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正可谓是活态文化的先进代表,堪称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西安秦腔剧院总经理雍涛说:“文化部将易俗社命名为非遗保护单位,易俗社会更加努力的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加大传承和保护,更重创新。同时,每年以低票价的方式推出的惠民演出,是对秦腔艺术普及的一种方式,惠民演出已经持续三年,还会继续坚持下去。”
在谈到易俗社的未来时,惠敏莉社长告诉记者,易俗社不仅仅只是一个剧场,还是一个艺术学府,它是集戏曲教育为一体的艺术学府,应该薪火相传。“百年易俗社,加上国家文化部授予易俗社非遗保护单位,责任更大了,目前易俗社正在为2016年中国艺术节做准备,力争排一部舞台剧《易俗社》,展现百年易俗社艺术历程。”易俗社在2012年迎来了它百岁华诞,今天,它又获此殊荣,堪称骄傲。一百年来,易俗社历经世间的悲欢离合,命运浮沉,但在无数的风霜雨雪之后,它依然坚守着创立时的梦想,而这不仅仅是执着,更是一代代易俗社人不忘的担当与信念。百年易俗,实至名归。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