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非遗”工作走过十年 探索传承之法永无终点
本月将迎来第十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也是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发掘传承保护的第十个年头。“非遗”包罗万象,是祖辈留下的活态时光记忆,是留给后辈探究过往文化习俗的一把金钥匙。今天让我们走进西安 “非遗”保护,剖析面临难题、探索未来前景、寻访“非遗”传承人……为读者开辟一个了解“非遗”的窗口,提供一个思考的角度。
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若以此来计算,西安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个年头。实际上,“非遗”口传心授藏身民间,以“民俗民间文化”之名存在了上千年,保护工作也由来已久。“非遗”保护经历了自发自觉到有序发掘传承保护各个阶段,摸清家底、保护项目和扶持传承人、探索传承之法,这条路永无终点——
十年前:保护民俗民间文化
时间回溯到1983年,那时学美术的刘奇伟刚参加工作,在省群艺馆美术部当辅导干部,常下到基层去辅导绘画,有机会深入当地了解乡俗、文化。当时,“非遗”的概念还未提出,他们接触更多的是另一个词汇——民俗民间文化。如今在省美协工作的刘奇伟回忆,当时一年中有半年在跟老师下乡调研民间文化,“那时候条件差,想记录连录音机都没有。遇到有价值的就用笔记录归档,曹海水、安正中等老师们都是这样做的,这种传统从何时开始已经说不清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他俩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开拓者’和 ‘民间美术开拓者’称号。”
刘奇伟说,印象最深的是调查社火,他跑遍了全省各地看社火,其中包括周至集贤镇社火。“他们绘脸谱很传神,画法精炼,几笔就勾勒出一个二郎神形象。”看了绘制社火脸谱,再看社火表演,向当地村民仔细询问其中的民间传说,聆听他们对话。
刘奇伟后来调到省文化厅任美术专干,再到省美术博物馆任副馆长,这20多年他一直都在保护“非遗”的一线。年画、剪纸、皮影、刺绣……他清楚地记得当时记录收集的每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的理解中“其实‘非遗’说到底,就是要守护人们的精神家园”。得益于多年与“非遗”的亲密接触,自己有了一定的民间文化积淀和创作灵感,刘奇伟介绍说他曾以传统门神等为题材创作过大量作品,还获过奖。
刘奇伟说自己也有遗憾,有些很好的项目最终还是没有保留下来,“以前西安人用格子窗户,就贴很精致的小窗花。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但是后来格子窗户换了,人们不再贴这种窗花,技艺最终没有保留下来,很可惜。”
十年间:摸清“非遗家底”
一代代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努力,让祖辈留下浩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存。记者从市文广新局“非遗”处获悉,正是从2006年开始,全市开展了“非遗”普查要摸清“非遗家底”。这期间有200多名工作人员走村入户进行登记、记录、摄影、摄像,发现我市“非遗”资源非常丰富,有1270多个条目。摸清家底后,6卷3000多页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成型。再从这些条目中,筛选符合百年传承等条件的非遗项目。随后在全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命名工作。
从2006年到2015年,西安市“非遗”项目列入市级名录的有150项、省级名录的65项、国家级9项,其中西安鼓乐成为“世界级”项目,在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变中:四级系统整理保护
“非遗”保护,从自觉收集记录到有序发掘整理、传承保护,王智见证了这一过程。
2003年,市群艺馆王智在布置一场书画展时遇到了展桂生老人,看到了老人用秸秆卯榫技艺做的西安钟楼模型。“那是祖辈传下来的技艺,太美了!”自此,王智开启了收集之路:收集的一些民俗工艺品后来成了市“非遗”博物馆的展品,联系的民间艺人中有不少人已成为“非遗”项目传承人。
2006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生效,中国文化遗产日定为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有效发掘“非遗”项目成了共识,国家、省、市、区县四个层面全面开启非遗探寻和保护之路。如今已经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的王智,依然延续着深入乡野调查的习惯。十几年来,他从寻找“非遗”项目到记录年纪大的传承人的口述史,如今又开启了新项目——调查老作坊。
“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非遗”工作者,发掘、整理、保护、传承……“非遗”保护永远在路上,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