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之殇!游客饮用水源中游泳 农家乐垃圾排河道(2)
农家乐垃圾直排河道 多数游客垃圾留河道
进入小峪河村的道路越来越窄,一边是深深的河道、一边是悬崖峭壁,进山出山的车辆艰难避让,时不时会出现司机大喊:“慢慢慢,过不去,碰上了”。
华商报记者进入小峪后就看到3起简单摩擦小事故,五公里的山路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日下午4时,车辆安全到达小峪河村。此处气温低至35℃,凉快多了。
小峪河村有6个村民小组,400多人。游人进山避暑,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我们开农家乐住宿已经七八年了,暑期每天接待游客百八十人,可以容纳20多人住宿,每晚每人20元,饭菜经济可口”,一农户老板娘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就有这点资源么”。
提起游客乱扔垃圾,她也很无奈,有少部分人会主动把垃圾带离河道,但绝大部分会把垃圾留在河道。她每天下午都会下门口的河道里捡拾垃圾,毕竟河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那农家乐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置呢?“我们祖祖辈辈都在此生活,就那样处理着,也有不自觉的村民会直接倾倒河道的”,此话题,老板娘不愿多说。
离她家不远处,华商报记者看到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道的行为,至于是谁家倒的,游客不知,村民更不愿意说。
华商报记者仔细观察了在河道里的10组游客,共32人,只有1组游客3人把垃圾用塑料袋带上河岸,其余9组29人直接把垃圾留在河道。
面对上千人进河道 管理者“望人兴叹”
河道、河床垃圾触目惊心,白色污染严重,而浅山城区河道垃圾如何呢?8月6日,华商报记者跟随河道管理人员前往滈河、潏河实地探访。
在滈河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贾里村段,村里的污水直排滈河,白色垃圾随河水漂流至下游,塑料袋被挂在河床草叶上,白花花一片。
贾里村桥头南侧有20多个水泥柱子十分醒目,据工作人员介绍,单个石柱子长3米、宽1米、高1米,重约3吨,竖深埋在土里,主要是阻挡乱倒垃圾的车辆,原来是圆柱形柱子,根本经不起碾砸,铲车直接把圆柱撞断后,垃圾车直接开进河道。
顺着泥泞的河堤,踩着垃圾车留下的车痕,华商报记者登上了由建筑垃圾填成的小山。北边就是浑浊的滈河,建筑垃圾倒在河道里,但河边依然有垂钓之人。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处建筑垃圾占地约10亩,垃圾高约10多米,顺着河床约10多米,眼下只能维持现状。
在滈河仁家寨村段,因村子拆迁几十亩地上堆的全是垃圾,而距河边5米开外就被垃圾填埋了,沿河道约200米,工作人员担忧地说:“此处倾倒河里的建筑垃圾约4000立方米,估计需要400多辆卡车清运”。
村子紧邻滈河边,生活垃圾直接倾倒滈河中,“这种问题沿河村子几乎都存在,数百年来,村民一直就这样,要想彻底改变确实很难,根深蒂固。”
2013年开始,长安区改造提升小峪河,作为区重点项目王莽生态园的配套工程,去年7月改造工程主体验收完工,因现场施工人员的管控,去年进入河道的游客相对较少,河堤上摊点几乎没有。而今年这种局面出乎想象,暑期每天上千人赶往小峪,他们四五十人全部出动下河劝阻游客,也不起作用,“望人兴叹”。
游人是否可以进入天然河道游泳,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但为了安全起见,管理站加大宣传力度,张贴横幅标语、禁止下河游泳,游客少时口头劝阻还能见效,但人流量多时几乎无法管理。
“你想想,数百上千人一天的吃喝拉撒在河道或其附近,因配套垃圾筐、厕所等不到位,因此垃圾遍地都是。”该负责人说,进入暑期,每月两三次进河道捡垃圾一次,每次都在10多立方米的量。
据不完全统计,仅沣峪口周末进山游玩的车辆就多达2万多辆,人数六七万,平时周内每天也在5000多辆。
秦岭峪口环境卫生是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秦岭的“脸面”,华商报记者探访了几个客流量大的峪口,卫生情况都和石砭峪、小峪差不多。
更为严重的是:肆意地乱建、乱开、乱排、乱砍,让秦岭伤痕累累,这不仅仅弄脏了秦岭的“脸面”,更是对秦岭“心肝肺”的伤害。(记者 郭魂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