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秦岭浅山区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2)
秦岭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在秦岭保护过程中,西安市加大《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宣传力度,有步骤实施林业、水务、农业、旅游等专项规划。按照秦岭生态保护建设“一年有模样、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把《浅山区2013年九项工程实施计划》和《2014年-2016年秦岭生态保护区项目实施计划》的落实放在重要位置,确保55个抢救保护类、21个优化提升类、32个公共服务类项目按期实施。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废弃矿点植被恢复、沿山路照明、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峪口片区综合提升及界碑标识系统等生态工程推进顺利:长安、户县新环山路拓宽改造工程全段已基本完成,蓝田、周至段正在实施当中;长安44公里绿化景观示范段、户县11公里绿道示范段重点工程已于2014年全部完成,沿山166公里绿化、美化工程正在实施过程当中;完成了长安区青华山植被恢复;沣峪口转盘西至太乙宫21公里、动物园节点、沣峪口转盘向南两公里太阳能路灯建成点亮,改变了沿山路长期“一路黑”的状况。
树立“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观念
今年入夏以来,这里平均每天接待游人2500人次-4000人次,周六、周日高峰期每天接近三万人,平均每天要清理1.5吨左右垃圾,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工作人员被分成若干小组,每人负责一段河道和观光道路,不间断巡查、捡拾。“捡垃圾,山上河里都要捡。”工作人员吴亚锋从小在山里长大,他见证过儿时那个秦岭,山大林深,生态环境保持得很好,也经历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过度开发,秦岭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从小对秦岭这座横贯中国大陆的山脉有着特殊的感情。
除了捡垃圾,更多的工作是在宣传、劝导。在进山公路沿线,随处可以看到“禁止乱扔垃圾”的宣传语和装满垃圾的塑料袋。附近的村民也养成了垃圾入桶、入台的习惯,大堆大堆的垃圾污染现象已很少见。“我们将垃圾分类整理,装在塑料袋里,清运车每天不间断巡逻,将垃圾带下山。”
“我们员工和员工家属的这种行为,带动了附近一些村民,他们也投身进来,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工作人员安元华说,这么大的秦岭,靠人为捡垃圾,肯定捉襟见肘,最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培养一种自觉性。“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一个基因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兴衰;一个物种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这些已经不是科学家们的宣传口号,而是被多个实例证明的事实。面对秦岭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的现实,我们必须行动起来。”(记者 张艳芳)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