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咸阳】北仲山下活愚公

2017-02-23 12:05  咸阳日报  字号:T|T

温商赵良妙扎根泾河峡谷创业发展纪事

丁酉立春,阴雨蒙蒙,阵阵寒意无法遮掩早春喷薄欲出的温暖力量。俯视着倚山穿延的公路,隐绰于丛林的隧洞口,依水蜿蜒的游步道赵良妙抱臂久久不语,两鬓短密的白发更显遒硬。

碧水,秀峰,峡谷,奇石,险滩这片被北仲山环抱的泾河峡谷秘境沉睡千年。

毗邻数公里外的下游峡谷,在两千多年前已被叩问。一个敌国的阴谋离间,一个弄巧成拙的失败谋算,造就耗时十多年的郑国渠横空而出。

上游是待字闺中无人识的泾河原始秘境,下游是名扬天下沉睡在现代文明中的千年水利古迹。

赵良妙就在这里开启了他愚公式的刀工斧凿创业历程。

机会总给有心人:他只盯目标,从不畏路途艰难

温商融入血脉的商业文化,跳动在这个浙江文成县农家出身但又不安分的男人的血液中。上世纪80年代,赵良妙果断舍弃四平八稳的水利局公职,依靠自己水利专业的背景,踏上中国第一代民营水利建设开发的创业之路,在江南水乡,一连建成了两座水电站。

在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催动下,2002年,他随泾阳招商考察团在郑国渠水利区考察。

听老人说,离此不远的上游还有瀑布,景色奇美。

当地司机这句无意的炫耀话,把赵良妙的目光引向了北仲山下的泾河峡谷。

有瀑布就有落差,这不是建水电站的好地方吗?赵良妙心里盘算着。

查阅地图,溯水查勘。他带领技术人员携带器材,背着生活物品,一一攀爬30多个山头,一步一步踩涉近20公里的峡谷秘境。

两年踏勘,他的心最终落地。2004年,与泾阳县签订投资3.6亿元建设文泾水电站的项目合同。

开山凿洞、修路打坝的民营水利大仗在粗犷的北方峡谷打响。

进谷施工,必先修路,从山口到谷底要顺着北仲山顶修建一条35公里的盘山公路。徒步尚且无路可走,工程机械如何进山?

弱者畏之,强者行之。

三天后,一批专擅负重的外地毛驴抵达。在众人的目瞪口呆中,他指挥技术人员将十余台工程机械拆整为零,蚂蚁搬家,运进施工区域。整整一月,工程机械在山谷间轰鸣起来。

驴驮肩扛,人背绳拉。

根根电杆竖立在了山上,条条电线横架在了空中,一步步艰难推进,20公里长的施工用电线路架通了。

块块移动巨石,寸寸打平路基,35公里长的电站盘山公路修通了。

一次次爆破凿进,一点点打磨清理,一条连通坝区和电站的6500米长引水隧道贯通了。

时间一天天推移,当周围群众把这位南方的投资者快要遗忘的时候,2009年,横跨泾水,高42米的拦河大坝建起来了,高26米的电站厂房矗立在了泾河峡谷,10公里长的110KV上网输电线路穿引在层层群山间。

实质动工建设总共三年,修路架线这些不会带来直接效益的前期基础工程就用了两年。

2009年7月,历尽艰辛,泾河第一座水电站破茧而出,总装机容量4.8万kw的三台水轮机启动发电。

然而,欢庆的鞭炮和掌声还未完全散去,开机不到3小时,3个水轮机全部损坏报废。

赵良妙懵了。

成功总归坚强者:他只求结果,从不怕过程曲折

须臾之间,近3000万元的设备报废,数亿元的投资可能付诸东流。不善言谈的赵良妙泪光隐闪。一天内,股东们的电话打爆了他的手机

他彻夜不眠,烟头一地。

两年踏勘论证,两年规划融资,三年开山建设,前后七年的呕心沥血,濒临破产。

第二天,他撂下一句话:找专家,查原因!

古语云,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河实测年均输沙量2.65亿吨,平均含沙量220㎏∕m3,7-9月汛期,最高含沙量1040千克∕立方米,为全国之最。

激流含沙,如泥刀沙剑。正是由于对此认识不足,赵良妙才遭遇创业以来这最沉重的挫败。

他辗转国内外,不断找专家论证求解,最终,天津一家研究院为其设计出新的水轮机,并提出避峰运行方案。

2010年春节,回到老家。没有躲避,没有推诿,他逐一登门,将多年来追随相伴的股东请到家,备好鲜果香茶,剖析原因,主动担责,坦露重整旗鼓的决心

春节过后,他带着重新筹集的3000多万元和亲友父老的信任,再进泾河峡谷。

2010年10月,文泾水电站最终重新发电,投入正常运营,年收入5000多万元。

粗犷的关中山水,送予他多少磨砺,也还予他多少柔情。

奔流千年的泾河,大量的泥沙雕刻出这秀水中突兀而出的粗犷和闻名于世的泾河奇石。孔雀湾碧潭澄澄,巨石滩巨石成阵,美女潭美姬沐浴,金银滩黄石白岩,玉玺池既寿永昌,鳄鱼潭鳄鱼探头

这里既有一川碧水之灵秀,又有幽谷深峡之奇观。正是在开发建设水电站的过程中,让他对这糅合着南秀北峻的山水有了入髓的认识。

一侧是千年闻名的郑国渠历史人文遗存,一侧是钟灵毓秀的泾河峡谷原始秘境,犹如一对相映成辉的明珠。

自然与人文的碰撞成为必然。

以郑国渠悠久的历史为引领,以巍巍仲山为依托,以悠悠泾水为纽带,打造集历史文化、自然人文、生态旅游为一体的郑国渠综合旅游景区,在泾阳县委、县政府的发展蓝图上被标注抢眼的红圈。

旅游开发从未涉及,做,还是不做?赵良妙纠结着,思忖着。

流淌在温商血液中的奋进基因再次跳动,年过半百的赵良妙选择人生第三次壮阔的创业,挑战自我:人活着总不能太平淡!

2012年,赵良妙与泾阳县政府签订合作开发郑国渠水利风景区合同,并被列为咸阳市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总投资10亿元,参照国家5A级景区要求规划,以打造关中腹地奇山秀水、历史人文风景区为目标。

挑战总属高远者:他只会奋进,从不恋成功喜悦

人生没有顶峰,只有高峰。

景区规划,赵良妙尊重自然,依势利用,将人工斧凿的痕迹减到最少,将泾河峡谷本真的奇峻最大限度留给游人。

盘山修路,势必破坏大量植被。他不惜成本,依然是当年的笨办法,拆解设备,驴驮人扛,一凿一凿在群山中钻打隧道,连续人工开凿9个巨型隧道,总长6.5公里,最长的达1.9公里。9个隧道如珠链般巧妙串连起各处景点,成为泾河岸边令人惊叹的愚公精神景观。

为减少水泥灌注,游步道修建,他尽量选择木材等天然材料,成本又进一步追加。

对于这件自己商海击扬的收官之作,赵良妙精益求精。一期原计划建设3年,投资3亿元。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工期延长到5年,投资追加到近5亿元。

预算追加,钱从何来?泾阳人都说他实力雄厚,只有他明白,这是多年来股东与他一起沉浮,积累起的坚定与信任。

王桥镇一名干部说,赵良妙从不请客吃饭,就事论事;详细咨询,从不提政策法规外非分的要求;被拒绝的事,从不反复纠缠;答应的事从不反悔;拍板的事第二天钱就到账。但他决定的事,轻易无法改变。

本来就是简单的事,为什么要搞那么复杂,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去复杂。赵良妙说。

2016年11月,郑国渠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为赵良妙这位高远者又添上了一枚重重的投资砝码。

2017年春天来临,在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56岁的赵良妙又步入收获期,郑国渠水利风景区一期工程接近尾声,又一巨笔之作呼之欲出。

十五年泾河搏击,与他接触的咸阳人,体会了温商终极一生,并像生命一样守护的契约精神;

见识了温商那份为验视自己人生价值,对财富无关欲望的尊重和理智;

理解了温商为了目标,可以将自己低至尘埃的坚韧;

见证了温商迎难而上,不言放弃的绝地拼杀;

感悟了温商在世俗纷杂中,去冗化简的大智慧

历史车轮滚滚,千年故都步入改革开放的尖峰时刻,在新的起点孕育着新的光荣与梦想。

谁能说故都的追赶超越和温商的诚信实干,北仲山的自然瑰景与郑国渠的人文历史,不是一样相得益彰,相映成辉!

本报记者 王鹏飞 毋佳欣 闫莉 张鹏毅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汉中】宁强22个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

    2017-02-23 10:46阅读

    【铜川】市规划局王益分局开展走访调研活动

    2017-02-23 10:03阅读

    提示:很多西安人还不知道 春节虽然过完了西安仍禁止放炮

    2017-02-22 21:44阅读

    【商洛】灵口镇狠抓环境卫生整治

    2017-02-22 10:42阅读

    宝鸡机场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 国家发改委调研组莅宝协调有关问题

    2017-02-21 20:08阅读

    商洛市食药监管局开展春季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检查

    2017-02-21 17:24阅读

    上海、天津专家来支招 西安浐灞着力落实自贸区建设

    2017-02-20 23:2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