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沃土厚 西府文脉长宝鸡本土作家创作回眸
本报记者董建敏
猴年年底,本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宝鸡缘何能走出一批享誉全国的作家?》,细数了从宝鸡走出去的享誉全国的文坛名家,并浅析了他们能取得成就,除与自身努力不可分割,更与渗入血脉的礼俗文脉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一方沃土,一方文人,如同文学史上有名的“桐城派”“白洋淀派”一样,依旧坚守在宝鸡本土的作家们,长期吮吸着周秦文化的乳汁,深耕斯地、潜心创作,扛起了“文学陕军”西路军的猎猎大纛,让故土之上崛起了一批烙刻着西府印记的文人墨客。
文脉流长深耕周秦厚土发掘地域文化
宝鸡文学的成就有目共睹,多点开花,在省内乃至全国声名鹊起,这源自于作家们对这片热土的挚爱,发端于他们关注本土社会发展与生存状态的文化自觉,更肇基于西府源远流长的文脉传承及让人们由此而生的文化自信。
宝鸡历史上的文学创作,可谓大家荟萃、名篇迭出。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的《诗经》,其很多篇章如《周南》《秦风》《大雅》《周颂》等即与宝鸡密切相关,生动描写了周人、秦人在此生存发展的历史状况;扶风人班固、班昭等秉笔直书著《汉书》,其薪火相继的写作精神和“平实中见生动”的文学功力,堪为后世典范;东晋十六国时期才女苏若兰,兰心蕙质,锦心绣口,在一方八寸锦帕上织就回文诗《璇玑图》,情切切意绵绵,佳句千古流传;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途经凤翔,写下了诸多悲悯民生疾苦的诗章;一代文豪苏东坡,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期间,疏浚东湖,纾解民困于倒悬,咏怀民生于词赋,《喜雨亭记》等诗文遗泽后世……
周人以礼乐治国,秦人以武功称雄,几千年周秦文化的浸润,滋养了一代代的西府文人和作家,也激发着他们立足本土,深挖地域文化传统,致力于弘扬民族精神的创作。
新时期以来,蒋金彦的小说集《秦中吟》、白麟的诗集《慢下来》、景斌的小说《鬼神劫》、李巨怀的小说《书房沟》、吕向阳的散文集《神态度》等对周秦故土生活文化的叙写,便揭示了周礼文化传统的现代影响;同时,深层文化意蕴也是这些作品获得厚重深刻评价的重要尺度。而取材于宝鸡历史名人故事的秦腔《班超》《苏若兰》《天地粮仓》,描写宝鸡地域人文历史及民俗风情的扶小风散文集《川笔记》、吴双虎的长篇小说《社火》等,都是西府历史文化的艺术再现。
散文千秋老作家点燃火种乡愁散文受追捧
老诗人胡征在延安时期曾在抗大、鲁艺学习和工作,上世纪50年代就曾创作出版史诗《七月的战争》《大进军》及《诗的美学》等著作,70年代末曾在宝鸡师范学院任教。著名诗人、散文家魏钢焰,上世纪50年代任《延河》副主编,“文革”时期也曾流寓宝鸡。这两位文坛宿将客居宝鸡期间,吸引了宝鸡一大批文学爱好者聚拢在其周围,聆听教诲,谈艺论道,互相切磋,相互交流。他们也影响和培养了一大批宝鸡文学创作的骨干力量,为新时期宝鸡文学创作、特别是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宝鸡作家的散文创作各有千秋、颇有建树,多年来有众多散文集问世,如老作家李昶怡的《魂归》、李涛的《天上人间》、郭应文的《不悔的跋涉》、李喜林的《岁月深情》、严晓霞的《此情可待成追忆》、李娟莉的《落英的珍藏》、常红梅的《陌上花开》、郭鉴明的《反骗导弹》、张永涛的《一路清风》等,题材广泛、抒情各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王云奎的长篇散文《一个财政局长的工作手记》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引起了财政部领导的关注。李喜林的散文两次跻身中国散文排行榜,2015年在《延河》发表的一组散文《乡村的诗意与浪漫》后被中国作家网《作家动态》栏目转载,颇受关注。
岐山籍著名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吕向阳从事散文创作30多年,其散文大气厚重,颇具特色,代表了宝鸡散文的新高度。近年来他独辟蹊径、采铜民间,坚持“大民俗写作”硕果累累,出版《神态度》《老关中》等散文集声名鹊起,在全省乃至全国散文界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吕氏春秋”。2013年,吕向阳的长篇系列随笔《小人图》斩获第三届“中国报人散文奖”;2016年,其30万字的散文集《神态度》又荣膺第七届“冰心散文奖”和首届丝路散文奖,还有去年出版的民俗散文集《老关中》,均选择风俗事象透视人文心态,写法上形散神收,文情并茂,广受好评。2016年第9期《延河》杂志在其大型文论栏目《问道延河》中,以《一曲献给关中大地及文化的朴素的生命颂歌》为主题,隆重推出众名家论“吕向阳散文现象”的文学评论专辑,标示出了吕向阳乡愁散文在三秦乃至全国文坛的新高度。
此外,青年作家的散文创作也崭露头角,如胡宝林的散文《万物生长》新近荣获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其散文集《此生此地》,与吕向阳的《老关中》、扶风籍青年作家扶小风的《川笔记》一起在首届乡愁散文论坛上进行研讨,代表了宝鸡散文创作新梯队的壮大。
另外,宝鸡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散文创作现象,便是女性作家的散文创作颇有成绩,例如,严晓霞、王红霞、常红梅、文雪梅、王丽梅、张静、魏娜、李娟莉、郑金侠、赵洁、赵玲萍、季纯、刘瑞、赵亚玲、魏晓婷、闫瑾、提秀莲、卢文娟等,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她们在为自己编织一串串飘着墨香的心灵物语。
诗歌百年“双子星座”点夜空众星争辉耀诗坛
宝鸡是《诗经》的故乡,新时期也主要以诗歌创作闻名全国。30多年来,宝鸡诗歌已成为陕西诗歌的排头兵,宝鸡也被誉为“陕西的石河子”(诗城)。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宝鸡新诗创作的星火燎原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渭水、商子秦,他们堪称宝鸡诗歌的“双子星座”。1979年末,渭水的组诗《挂甲屯的爱与恨献给彭大将军》在《星星》诗刊卷首发表并荣获首届“星星诗歌创作奖”,在陕西乃至全国诗坛引起轰动。如今这位60多岁的老诗人仍笔耕不辍,其2012年10月出版的诗集《面世》又于2016年喜获第四届陕西“柳青文学奖”。
“老三届”知青商子秦虽然已经去了西安,但是,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商子秦担任《宝鸡文学》(后改名《西秦文学》《秦岭文学》)的诗歌编辑、主编,为培育宝鸡诗歌新人、发展宝鸡诗歌作出了巨大贡献。1980年8月,其成名作《我是狼孩》被中国权威杂志《新华文摘》选载之后,在全国引发轰动。
1987年,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了郭应文、刘建军、马怀白等宝鸡5人的诗歌选集《汇合的溪流》,显示了这一时期宝鸡诗歌的整体力量。其后,黄默、秦巴子、景斌、孙谦等人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宝鸡诗歌“深化发展”的黄金期。黄默、秦巴子、石墨等人创办《西部诗报》,汇聚了一批诗人的创作成就。秦巴子因“先锋”诗作而蜚声诗坛,曾获“十佳诗歌作家”“十佳青年诗人”等荣誉。
进入新世纪,以秦巴子、景斌、白麟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诗人,在《人民文学》《诗刊》《绿风》《星星》《诗选刊》等刊物发表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作,并出版了数十部诗集,如秦巴子的《立体交叉》、景斌的《灵魂的河流》、白麟的《慢下来》、秦舟的《在地平线上》、白立的《一个被漠视的诗人》、梁亚军的《画像》、王宝存的《用心倾诉》、七月椰子的《跳跃的苹果》等,题材丰富,创作手法多样。白麟还因《慢下来》于2012年荣膺第三届“柳青文学奖”诗歌新人奖,2013年再获全国鲁藜诗歌奖二等奖。值得一提的是,以白麟、马召平、秦舟为代表的宝鸡青年诗群,坚守《阵地》诗报10多年,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本土诗歌新秀。
近日,宝鸡诗坛为纪念中国新诗诞生100周年,隆重推出了首套诗歌集成《阵地诗丛》,收入陈泯、范宗科、武岐省、荒原子、牟小兵、白麟、秦舟、柏相、魏娜、王金辉、庄波等人的11部诗集,可谓是新时期宝鸡诗人的一次集中亮相,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今年1月21日,市职工作协、市朗诵艺术学会主办了2017年宝鸡新春诗会,百余名文朋诗友欢聚一堂,以吟诵本土诗歌精华为主题,隆重纪念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堪称宝鸡的“诗歌春晚”。
小说春秋“三剑客”分别亮剑全面开花成绩显
宝鸡作家的小说创作也是佳作不断,以莫伸、李凤杰、蒋金彦、李昶怡、李广汉、秦巴子、杨耀峰、李巨怀、吴双虎、显晔、宁可、李喜林等为代表的小说创作群体,构筑起了宝鸡文坛的小说高地。
莫伸、李凤杰、蒋金彦并称宝鸡小说“三剑客”,在全国有很高的影响力,为陕西小说创作代表人物,开创了新时期宝鸡小说瞩目于三秦大地的先河。
当年的知青作家莫伸以经典佳作《窗口》一鸣惊人,1978年荣获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从宝鸡走向全国文坛。李凤杰是享誉全国的当代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其中篇小说《铁道小卫士》于1980年荣获第二次全国少儿文艺创作奖三等奖;中篇小说《针眼里逃出的生命》荣获(1980-1981)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与其长篇小说《水祥和他的三只耳朵》一起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蒋金彦出版有小说集《秦中吟》《断肠人在天涯》,其长篇小说《最后那个父亲》可谓宝鸡长篇小说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
秦巴子的长篇小说《身体课》曾入围茅盾文学奖评奖前50名;景斌的《鬼神劫》、范怀智的《兽》、李巨怀的《书房沟》和吴双虎的《社火》等5部长篇小说入选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项目“西风烈”丛书;李喜林的中篇小说《映山红》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中篇小说新人奖、入围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其中篇《火晶柿子》还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还有李昶怡的《天劫》、李广汉的《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飞机》《白鼻子》《冥婚》《三花脸》《送懒婆》、李明涛的《奶子岭记事》、宁可的《日月河》、张根龙的《天殇》等小说也颇有影响。
各类大观报告文学异军起剧本文论自奋蹄
报告文学创作中,早期有尹西农的《中国魂》《中国窗》《千秋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轰动全国,《法门寺地宫秘闻》出版后广受关注,被译介到国外。白立与沈奇的《为了梦中的椰子树》获“中国潮”全国报告文学奖;邵文海的《农耕文明的后裔》获《人民日报》报告文学征文奖。
2013年5月,《中国报告文学》杂志刊登了吕向阳的《“青铜”出世宝鸡周原挖宝人的命运》,奏响了宝鸡地域历史的“青铜交响曲”。吕向阳、宋天泉采写的8000多字长篇报告文学《一个奇女子的大善大德大爱记岐山农妇董彩霞》于2012年8月被《中华名家》转载,2013年8月又荣登《中国报告文学》第9期,同年9月17日,《北京日报》以《岐山彩霞》为题,以一个整版篇幅,文图并茂地对此文予以转载。此前,其被誉为全国第一部话本式报告文学集的《三十六个挖宝人的命运》出版后,也被《北京晚报》《西安晚报》等连载。
宝鸡的剧本创作也取得了不俗成绩:霍秉全、王小平等编剧的电影《刮痧》,在第三届中国电影大奖上被观众投票选为10部最佳电影之一;李广汉创作的反映当下警民关系和百姓生存状况及现实诉求的《情暖万家》,拍成电视剧后于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社会反响热烈;2014年,宝鸡剧作家张秋里、宋文宪、张骥、汪玉全等编剧的秦腔历史剧《班超》、话剧《梁生宝买种记》与民族舞剧《周原女人》、新编历史剧《天地粮仓》、舞蹈诗剧《凤飞羌舞》同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综合类优秀剧目奖,展示了宝鸡戏剧创作的实力。
文学评论方面,以宝鸡文理学院文传学院的学者们为代表,冯肖华、权雅宁分别以《现实主义文学的时代张力》《文学观念流变与文学人类学的兴起》,荣膺陕西省第三届文艺评论奖一、二等奖;孙新峰的专著《贾平凹作品商州民间文化透视》获首届“陕西省改革开放三十年优秀文艺评论”三等奖,并“填补了贾平凹文学研究领域一个空白,对追寻和研究中国作家的文化之根有示范意义”;赵德利的文学理论《陕西文学苦质精神的遗落与重铸》荣获第二届“柳青文学奖”;冯肖华的文学理论《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荣获第三届“柳青文学奖”;马平川的《拓展文化散文的精神空间》一文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散文理论奖。
外力助推文学组织健全政府扶持创作
说起近40年来宝鸡文学创作的繁荣,自然离不开作家们的自身努力,但也与各级各类文学组织的推动、政府的扶持等各种外力助推有着解不开的渊源。
近年来,市文联、市作协、市职工作协、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市杂文散文家协会、市写作协会、市朗诵艺术学会以及各县区的文联、作协,还有民间文学组织“西府文学沙龙”等,不遗余力地开展文学创作、采风、交流、研讨、评选、评论、培训及推广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团结了众多的宝鸡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凝聚了文化合力,形成了集群优势,擦亮了文学品牌。
市文联坚持“抓创作、推人才、搞服务”的思路,打造了“文学创作笔会”和“艺术家创作基地”文艺品牌。市文联主办的《秦岭文学》、市职工作协主办的《阵地》诗报、金台区文联主办的《金台观》、麟游县文化馆主办的《醴泉文艺》、岐山县蔡家坡文化馆主办的《岐山文艺》、凤县文联主办的《凤县文艺界》等文学刊物,在推动本土文学繁荣方面功不可没。2011年起,《秦岭文学》又设立了“秦岭文学奖”,连年对我市文学新人进行扶掖奖励。
近年来,坚持“文化立报”宗旨的《宝鸡日报》,不遗余力地关注本土文学发展,为广大作家及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及交流平台,从《西部周末》到《文化周刊》,再到新近开办的《文学周刊》,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团结了一大批本土文学创作者,引导大家围绕本土文化和宝鸡发展来传承文化、展现生活、讴歌文明、引领风尚、服务人民。尤其是本报副刊部自2013年7月成立以来,持续关注本土文学创作,深挖本土历史文化、民俗风物,展示城乡建设成果等。副刊部编辑的《文学周刊》更是以“新丝路的文学重镇、大关中的人文担当”为己任,荟萃全国名家大作、本土作家力作、新生代新作及名家访谈、丝路诗潮、关天作家之窗、新书推荐等众多内容,力求打造一方西部文学高地。
此外,近年来我市组织举办的各类文学采风、散文笔会、诗会、文学研讨会、论坛等活动也精彩纷呈,方兴未艾。如2015年市文联、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宝鸡文理学院文传学院联合主办的“当前宝鸡文学创作研讨会”,市职工作协近年来组织举办的“庆三八”宝鸡女作家座谈会、“胜利之歌宝鸡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诗文大赛”及端午诗会、新春诗会等活动,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加之近年来市作协组织出版的“黑蚂蚁”丛书、金台区文联组织出版的“金台观”丛书、市职工作协组织出版的“阵地”诗丛等等,共同发力促进本土文学向好发展!
2014年,市职工作协主办的宝鸡文学网正式上线,其设置的《宝鸡文学资料馆》《宝鸡名家》等栏目成为文学亮点;其开设的宝鸡文学网年度文学奖已评选两届,激励着本土作家潜心创作。
不久前,我市诗人白麟,剧作家李志鹏、张秋里、秦锐、曹豫龙、朱维,作家秋子红、郑金侠、盛飞鹤等9人入选省文化厅主办的“陕西文学艺术创作人才百人计划”,孙新峰、宁可、李喜林、范怀智、梁亚军、宋文宪、张格娟等7位学者、作家、诗人入选由省委宣传部、省作协、省文联共同实施的“陕西省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展示了“文学陕军”西路军的创作实力,也激发着更多人的创作热情。
躬耕乡土的宝鸡作家们,承继千古文脉,抒写时代华章,有底气也有灵气,有担当也有作为,有自觉更有自信,在这方厚土上挥洒妙笔,昂首前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