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扶风王夏氏在清旱灾年间,捐出家中全部存粮一百石援救灾民,慷慨大义.。 本报记者 张琼

2017-03-02 18:34  宝鸡日报  字号:T|T

一句“商女不知亡国恨”,似乎给女性打上了不关心家国大事的标签,其实不然,古今历史上不乏关心家国大事的女性。扶风女性王夏氏就因关心国事而被载入县志,志书资料中虽未留下她的全名,但留下了她的故事,能干聪慧的她身上,闪现着西府妇女的智慧与大义。

王夏氏生于1850年,是扶风县建和乡豆会夏家村人,嫁给扶风天度街王凤岗为妻子。丈夫去世以后,她边操持家务边经营商业,她勤奋努力、善于用人,致使农田丰收,生意也越做越好。王夏氏在经营好自家外,也格外关心国家和家乡事,时常照顾周围穷人。

清康熙初年,陕西遇到大旱灾,灾民徒增,陕西巡抚令扶风知县捐粮赈济饥民,知县邀请全县富户共同商议捐粮救灾的事宜,知县听说王夏氏为人做事慷慨有情义,便让官员在县城接待王夏氏,将灾情和捐粮的事告知她。王夏氏说:“我是妇道人家,不便到会,捐粮之事我乐意,等会完我签写捐粮数额就是。”三天后,王夏氏得知捐粮最多者50石、少者20石,她思量了一下,说道:“多捐一斗,可以多救活一条人命,这是好事,我愿把存放的100石粮食全部捐出。”王夏氏慷慨捐粮的举动感染了众人,她家境也并非特别富裕,却能舍己为人,知县大力表扬了她,当地富户受感染也纷纷增加了捐粮数额。此事传到了京城,朝廷赠给王夏氏一方“乐善好施”的匾额。

说起匾额,王夏氏还被赠予一块匾额——“慈惠堪风”,这是为奖励她支持教育的举动。当时,教育制度发生了变化,各地鼓励创办新学,培养维新人才。一直关心国事的王夏氏决定力所能及地资助教育,她把自家的两间院子改为学堂,请来工匠修缮书房、宿舍,并在院里种上花草,营造出一个优雅安静的读书场所。当时管理陕西学务的二品顶戴提学使张焕堂得知后,给夏氏赠了“慈惠堪风”的匾额。

灾年时,她捐粮救灾民;办新学时,她自建学堂支持教育。她不是什么名人名家,不是商贾巨富,也没有留下什么名言警句,但面对家事国事,她做了一个平凡妇女能做的最大努力。

本报记者张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宝鸡】关于表彰 2016年度“十佳养路工”的通报

    2017-03-02 18:05阅读

    共青团渭南市委致全市广大青少年朋友:倡议书

    2017-03-02 14:00阅读

    【咸阳】全市法院院长会议召开

    2017-03-02 10:03阅读

    延安市举行第二届专业森林消防队业务技能大比武

    2017-03-01 14:12阅读

    铜川供电公司备战年度首项重点工程

    2017-03-01 08:05阅读

    【延安】全市统战工作会议召开

    2017-02-28 14:08阅读

    【咸阳】新修定《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将于3月1日起实施

    2017-02-28 08:03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