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进西安说起:自行车背后的资本暗战(2)
2 细数共享经济的几番登场
这几年,从滴滴打车、Uber、Airbnb到小猪短租,再到现在的摩拜、酷奇、ofo,共享经济的几张面孔让中国融入世界共享经济的发展洪流。一方面,人们开始逐渐熟悉共享经济。另外,在资本发酵下,共享经济在国内发展方兴未艾。
“在手机中点一点就可以叫到车,出租车以前的拒载、绕路、加价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确比以前方便了很多,有时候父母想要去哪里给我打一个电话,我还可以帮他们叫车。”在西安高新区工作的小许告诉记者。2016年,Uber和滴滴竞相补贴事件在全国掀起不小波澜,消费者们开始慢慢习惯于智能出行。
“我一个人在西安住,20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天除了上班其实住不了多久。看到共享租房的收入不错,就把房子放在共享平台,像国外一样接待‘沙发客’。”家住曲江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将自家几间客房“共享”出去的几次经历都不太美好,让自己对“共享”租房这种模式不再感兴趣。据介绍,有一次一名大学生租了他的一间房子,使用后,将客厅、卧室、厨房折腾得面目全非。他去理论,对方还振振有词,说既然掏了钱就有使用的权利,气得他没办法。共享平台也帮不上忙。
近几年火爆起来的“共享”经济,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陌生人之间闲置物品、闲散时间或知识、技能的共享,受益方通常会支付报酬但金额比从商家接受服务要低。美国共享经济的代表是Airbnb和Uber,中国最早由打车行业唱红了共享经济,却在国外最火的租房领域因为地域差异折戟沉沙。
3 共享经济迈入下半程
那些年在中国火爆的共享经济如今发展的怎样?最近的新闻是,经过交通部门立法管制后,以滴滴为代表的几家共享专车平台取消补贴后价格优势不再,淡出人们的视线。“在Uber和滴滴相争市场最激烈的那几个月,我平均一天可以赚到两三千元。”西安的滴滴司机小王告诉记者,“当时共享打车平台给司机补贴,又推送了乘客,钱赚得很省心,现在差远了。”
一篇《千亿Airbnb的中国烦恼:科技巨头遇东方滑铁卢》的文章谈道,在租房领域,“共享经济”概念面对地域差异水土不服,在讲究熟人社会的中国市场尤其如此。
2月28日,国家信息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发布《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分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4万亿元。从共享打车,共享租房到共享单车,细数这些年我们遇到的共享经济几轮发展模式,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始于资本推动。先是概念打出,获得巨额融资,在市场全面开花,使用中问题频出,监管等举措在讨论中跟进,要么迈入规范化,要么在规范管理中丧失成本优势最终偃旗息鼓。
不可否认,共享经济方便了出行,节约了社会成本。但是,缺乏相关规范让使用者的道德成本、监管成本、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共享单车火爆的同时,就有人看出其中的“门道”:共享单车挣的不是你的租车费,而是不可多得的庞大押金资产,做得好的话,隐隐看到支付宝的身影。最终被点破后,平台纷纷出来澄清。有媒体将共享单车看作“照妖镜”,照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某些领域缺失规则、缺乏制度造成的个别经济社会现象。
“共享经济”不是个坏事情,资本也不是。“共享经济”的火爆,最终靠的不是补贴,而是解决“痛点”、需求推动。在中国,未来“共享经济”需求也还很大,至于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如何制定制度化的运行规则加强监管服务消费者,答案或许就在其发展的下半程里。记者 晓霞 实习生 王雪 张乐 文/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