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生生世世汉江源
本报记者 王宴 见习记者 崔慧芬
水,是万物之源。一个地方有了水,便有了生气,有了灵气。古人逐水草而居,是一种顺应大自然的谦卑和理性,是一种感恩大自然的明朗和豁达。中华大地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精髓,始终与大江大河相生相伴。汉江,这条与我们祖先的命运休戚与共、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现在仍然养育着386万汉中人的母亲河,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地,注定是江河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饮水思源,我们需要去探寻母亲河真正的源头。2月28日和3月1日,记者分别拜访了原汉中博物馆馆长郭荣章先生和陕西理工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梁中效。
古人探寻的汉江源头
据今年84岁高龄的郭荣章老先生介绍,一直以来,汉江源头没有定性的说法。公认的有三个源头。一是中源说。上古时期,中国第一部区域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记载:“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陕西通史》中亦有记载,“汉江在府南三里,其源自沔县山番冢山出,东流入襄阳府界。”郭老先生抱着厚厚一摞资料,向记者翻阅,“《禹贡》是最早的说法。漾水规模很大,汉中府志和勉县志都有记载。”二是南源说。1989年《辞海》载明,汉江正源为玉带河,发源于宁强县汉源镇马家河村箭竹岭水池垭。三是北源说,又名沮水说。16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卷,有所记载,“沔水出武都沮县东狼谷中。沔水一名沮水……沔水又东南,迳沮水戍而东南流,注汉,曰沮口。”郭老向记者介绍,“沮水,又叫黑河,我去考察过,是一条从北面进入汉江的大河,发源于留坝县紫柏山。清代嘉庆时期的《汉中府志》中的《黑河图说》,详细介绍了沮水流经过程。沮水在上源,比现在所说的汉源长的多,按河源唯远的原则,是当之无愧的汉源。”他告诉记者,“社会上可能存在一个误解,就是把起源于太白山西南侧五里坡的褒河,当做汉江源头。褒河是汉江第一支流,褒水到谷口的距离是198公里。勉县境内汉江正流比褒河要宽广,因此把褒河作为正流来看是不符合河流规律的。探究汉水之源的人,从来没有提出过褒河是汉源之一的说法。”
近代科学认定的汉江源头
“汉江源头在汉中,是山川地脉形成的,是老祖宗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的认同,也是全世界在江河文化方面所熟知的。”梁中效教授介绍,“从东汉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自然科学家、人文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学家留下的大量历史文献和诗文都认为汉江源头在汉中山番冢山,也就是今天的宁强汉王山是汉江源头。山川江河是孕育我们国家民族生命的最重要的源泉,所以古人有一种山川崇拜,像五岳,四渡,江河淮汉。秦汉时期祭祀汉江的地点就在今天的汉中大孤山的汉庙堆。郦道元的《水经注》里面有明确的记载:汉水向东流经汉庙堆下,就是从前汉水女神出没隐现的地方。汉庙堆是专门为纪念、祭祀汉水女神而建,这是一种国家意识,认定的汉江源头就在汉中。
“20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河源的考察兴趣越来越浓,提出了汉江三个源头,即玉带河、漾水和沮水,这三个源头都在汉中境内。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描述汉江:‘汉水上游是古代盛地,因为汉水发源于秦岭南麓,从这里有道路通往渭河流域,北面的关中地区和西南面的四川地区。因此在整个中国的历史上,汉水流域是长江流域和上述几个地区之间的著名通道,同时也是古老华夏文明的源头地。’李约瑟在抗战期间到过汉中,对汉中的山川地脉进行过考察。《大英百科全书》也有介绍,汉江是发源于汉中的。西北联合大学国文系主任黎锦熙教授,于1938年秋创作的《西北联合大学校歌》也有说明,‘汉江千里源嶓冢,天山万仞自卑隆。’所以从世界著名科学家一直到我们90年代编的《陕西通史》,都认为汉江源头在汉中。”
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汉文化符号源流
梁中效说,保护和传承我们的文化符号,首先要加强汉中自然美、人文美、历史美的挖掘、保护和宣传。汉中处在南北之间的过渡带上,陕南占陕西总面积的30%,但水资源占全省70%。在国家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同时,陕西也在南水北调。引汉济京,引汉济渭,首先要饮水思源。一定要把汉江源头真实的自然地理、壮美的山川、珍贵的动植物,包括秦岭四大国宝、汉中天坑等以汉江源为代表的自然美,通过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影视作品等宣传出去,提高汉中的美誉度。同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汉中作为汉江源头,值得汉中人骄傲。汉江源头为陕西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其他各地也应该尊重汉中人民的自豪和骄傲。
其次,应加强以汉源为支撑、以汉家发祥地为代表、以两汉三国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的宣传。汉语越来越成为世界性语言。汉中是汉字符号的发源地,汉中的瑰宝《石门颂》里记载,“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四大摩崖石刻之二的《阁颂》中描述,“惟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滔涌,涛波滂沛,激杨绝道,汉水逆让,稽滞商旅。”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是在汉中特殊的山川地脉基础上形成的。
另外,还应加强汉中山川地脉历史文化风俗民情遗产的保护。自古栈道都是沿着汉江的支流行进的。众多的支流和汉江干流形成了一个河流的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他说,现今高铁的开通对于汉中来说,是把双刃剑。打开山门之后,把汉中很快地宣传出去很重要。另一方面,在西安和成都两个世界级的文化巨人的拥抱下,汉中就变成了“小矮人”。但是汉中有自己的特点,北面是秦岭,南面是巴山,大自然给汉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独立的自然、人文、历史文化圈。在这个文化圈里,我们要充满文化自信。“我认为全国有四个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第一是秦巴山地,第二是青藏高原,第三是西双版纳,第四是海南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秦巴山地,因为其他三个都在边疆,唯有秦巴山地在中原。而在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中,一川的汉江源头,就在汉中。这个源头,是中华炎黄子孙汉的符号源流。”
编后语
“为什么我的眼中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汉水哺育下的汉中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充满生机的当代文化,成为我们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
我们应有一种姿态和形象,使我们既不自卑又不自负、既不谦恭忍让又不傲慢恃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源头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维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汉中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