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汉中】我们如何优雅地老去?

2017-03-03 16:32  汉中日报  字号:T|T

本报记者 李佩蓉 朱媛媛 文/图

截至2015年底,我市户籍总人口385.21万,60周岁以上65.1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9%。其中,老年人口比例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而在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如今长大成人的独生子女需要承担为四位父母养老和抚养下一代的重负,“独子养老”时代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渐已成为人们的热点话题,同时也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农村“五保户”怎么养老?城市居民住老年公寓是否负担的起?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又面临怎样的困境?未来,我们如何才能优雅的老去?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全市有代表性的养老机构。

公办敬老院兜底“五保户”困难老人

“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没有第二个家了,这里很温暖,护理员待我们很亲切。”2月27日一位农村五保户老人动情地说,他口中说的“家”就是汉台区中心敬老院。

记者随他一起参观了这里,花园里郁郁葱葱,两位老人坐在红梅树下下棋,几位老人围了一圈观战,还有一些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在暖洋洋的太阳下,有些还打起了盹。走进生活区,淋浴房、洗漱区、理发室、心理咨询室、医生值班室一应俱全。老人的房间大多是标准间,两张床,两组衣柜,独立卫生间,还有彩电、空调……“我们这是不是很好。未入住敬老院前,我住在石马坡桥底下,捡破烂为生。每晚睡觉时寒风阵阵,只能祈祷夜晚快点过去。自从去年入住之后,一日三餐不愁吃喝,一年四季有新衣穿,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生活过得很踏实。”77岁的老人王继忠笑着说到。

院长李春艳告诉记者,院内目前居住着105位农村“五保”老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且80%以上都是失智、失能老人。

2月28日,勉县中心敬老院的34位老人迎来2月集体生日会。精心准备的菜肴、鲜奶蛋糕、众人的祝福着实给了老人们醉心的满足。82岁的五保户杜永才是勉县茶店镇马家坪村人,因年龄大无人照料被送到敬老院。“来了才知道过生日是要吃蛋糕的,甜甜的很好吃。院里的领导将我们照顾得很好。”谈起这里的新生活,笑意如花般绽放在他满是褶皱的脸上。

同样拥有新生活的,还有贺刘喜和刘翠芳两位老人。2015年,在全院的见证下,他们结为夫妻,找到了“夕阳爱情”。采访间隙,两人虽然没有说话,但手一直牵着,眼睛里全是笑意。像他们这样的夫妻,还有7对,院里还专门为他们改造了夫妻间。

“目前,院内现入住五保老人420位,目前是我市敬老院中人数最多的。为了方便管理,50人一组分成了8个班,每个班配备3名护理员。五保老人构成复杂,性格各异。经过探索,总结推行了院民自治,选个别身体条件好的,有一定责任心的院民担任楼长、舍长,半年评选一次‘五好院民’给予奖励,充分调动老人们自我管理的主动性,树立以院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院长王培华告诉记者,人员庞大,每天吃饭都是一笔大开支。考虑到院内面积大,目前,已开辟出了36亩生产基地,用来种植蔬菜、养猪、养鱼……在院长的组织带领下,现在院内所有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平日里都以种菜为乐,院民生活80%的蔬菜和肉食达到自给,吃着自己种的小菜、养的小鱼,生活别有一番风味。“我们是想各种办法为老人们提供更好地生活,但受资金人员限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希望政府能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让更多的五保老人找到新家。”他说到。

公办福利机构发挥引领作用,其他县区依托县级中心敬老院,规划建设养老服务中心,面向社会老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

除了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农村留守老人和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农村互助幸福院提供了一种新思路,这里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等活动方便了老人之间互助交流,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和压力,为老人提供了精神慰藉,受到了农村老年人的欢迎。今年计划再建成10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列入了市政府承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

民办养老机构探索“医养结合”

2月28日上午,位于勉县定军山脚下的福康老年公寓其乐融融,老人们坐在亭子里晒太阳,另外一些腿脚灵便的在音乐的节拍下跟随护理员一起扭秧歌……来自东北的81岁的老太太王霞笑着说道:“四个儿女都在外地上班,我一个人住,年龄大了又有心肺病,实在是照顾不好自己。来到这里,每天早上给我测血压和血糖,按时送药到手中,还根据我的身体状况搭配饮食,不仅在生活上得到照顾,还能得到专业的治疗,如果我感觉身体不舒服,医生会及时赶来诊治,并有护理人员专门照顾,住在这里,我放心。”

据了解,福康老年公寓是我市典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于2016年4月正式投入运营,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临终关怀有效融为一体。公寓负责人费艳告诉记者,建公寓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医院里不能养老、养老院里不能看病这个难题。该公寓现有床位140张,其中护理型床位50张,设医生17位、护士20位,每一个老人,在入住前都会进行全面体检,建立老人健康档案,确定护理等级。入住的老人,实行科学规范的主任医师查房制度、护士医疗护理制度。院内的设施设备全部严格按照医院标准装置,并且老人们不出公寓就能通过医保报销医疗费用。而这样的老年公寓,如果选择住标间,平均一个月1500元就能享受吃饭、住宿、护理员的照料等一系列服务。

除了福康老年公寓以外,我市现运行的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还有公办的市社会福利院老年休养公寓,可以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全托服务。目前,汉中市还有9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正在规划建设,建成后,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将覆盖70%的县区。

居家养老、智慧养老是未来养老新趋势

民办养老院不断探索,力求为老人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环境,但是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我市97%的老人还是更希望能住在自己家里,而不愿意住到养老机构中去。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不断增强,居家养老成为养老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位于汉中市汉台区梁州路的阳光居家养老服务站创建于2011年4月,专门为附近的老人服务,是汉中市民政局注册登记的首家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主要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白天没人照料的老人。一天管两顿饭,提供健身和娱乐场所,按照老人自理能力的程度收费,有完全自理能力的老人一天缴纳35元,需要专人照顾的一天70元。该养老服务站的负责人周胜芸说:“幼儿有托儿所,白天无人照料的老人也要有‘托老所’,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以及精神关爱服务。在这里首先解决了老人年龄大了做不动饭的问题,其次老人们在这里也能结交新朋友,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排解孤独感,我们还配备了专业的护理员,老人有紧急的病症时,我们也能做及时的处理,解决儿女的后顾之忧。对于实在腿脚不便的老人,我们也有上门服务的项目,儿女提前为老人电话预约好,我们就上门缝被子,洗澡,理发,打扫卫生,代购蔬菜和药物、修理家电。”记者了解到,预约上门协助洗澡40元一次,上门做饭25元一次,家居整理30元每小时,目前上门服务的项目很受欢迎,必须排队才能预约的上,而对于孤寡老人、空巢老人、三无老人的服务问题,该服务站成立了一支公益志愿者队伍,定期免费上门服务。阳光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模式为居家养老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径。

2015年,我市安排福彩公益金30万元,开展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试点,我市在日间托老护理型养老上,争取省级资金1200多万元,依托镇街办和社区资源,建设城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养老服务站36个,积极开展面向辖区的为老服务和日间照料。2016年,提出城区居家养老服务进社区覆盖率达到30%、打造“10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的目标,并争取省级补助资金120多万元,推动汉台区阳光、幸福家园和城固、宁强亿家等6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探索“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通过电话预约上门服务是目前日间照料型养老机构的一个特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互联网+养老”也会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位于汉台区宗营镇的东方老年公寓首先进行探索。2016年成立了汉中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积极学习全国居家养老先进经验,初步打造了“汉中居家养老服务运营项目”,全面建立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基础上,着力打造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以市民卡、智能传感设备、呼叫中心及紧急呼叫终端等高科技设施为手段,以智能呼叫、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为技术依托,通过建立全面监管、客观规范的为老服务综合评价体系。

东方老年公寓的负责人张仁杰向记者介绍了该智慧平台,“这个平台应该算是专门针对独居老人设计的,首先对应用该平台的老人进行身体数据的采集,比如身体的基本情况、病史、用药史、饮食忌口等,利用采集的数据反馈给合作的医生,为老人提前预防疾病和突发情况制定方案,其次,该平台会有一个相应的设备给老人佩戴,有定位的功能,防止老人走失,同时如果老人有突发情况,无需呼叫,该设备就能立刻监测出反馈给儿女的手机,另一边智慧平台也会给老人寻找最近的医院,联系救护车。这就方便了儿女在外上班,独居老人就医的问题。在购物方面,子女可以通过平台为老人采购物品,我们由专人直接送达,不仅是物品,家政服务也可以通过平台预约,解决儿女的后顾之忧,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据了解,该智慧平台已经列为市上的重点项目,现在软件和设计已经全部到位。

养老事业成绩与困难并行

近年来,面对紧迫的养老服务需求,市委、市政府将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基本形成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6年底,我市共建成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28个,总床位数23847张,老年人均拥有床位数达到36‰。

我市在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地方财力、社会保障、养老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面对迅速增长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利用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事业领域方面还显不足。

比如养老服务业市场监管机制尚不完善,养老服务评估标准及体系、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支持民办老年公寓的政策少,标准低,提升水平艰难,目前基本不盈利;养老服务队伍专业人才缺乏,普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薪酬待遇低,人员流动性较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缺乏总体规划,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不够,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从业人员不稳定等问题。

面对问题,各级政府需要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依靠各方优势,凝聚社会力量,加快推进全市社会养老服务业。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积极建立全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加大护理员培训力度,持续实施托底保障性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形成“以市级中心城区养老服务(福利)中心为示范,县区级养老服务(福利)中心为辐射,镇(街道)综合型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和区域性敬老院为枢纽,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农村社区互助幸福院为依托,社会养老机构为重点”的集机构养老、社区照料、农村互助、居家服务“四位一体”的城乡养老服务模式。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累计总数将达到1125个,总床位数达到26000张,每千名老年人养老床位数将达到40张以上,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建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咸阳】岳亮深入乾县调研

    2017-03-03 16:00阅读

    铜川矿业公司全方位托管照金煤矿

    2017-03-03 10:28阅读

    【咸阳】垃圾桶倒了数日 谁来帮忙扶正它

    2017-03-02 20:04阅读

    西安联通打造城市智慧停车系统平台

    2017-03-02 12:14阅读

    【宝鸡】4个月完成投资19亿元

    2017-03-01 18:24阅读

    【商洛】山阳城关街道办党员干部田间地头助农忙

    2017-03-01 10:21阅读

    西安纺织城客运站试行实名购票 近10%的旅客没带身份证

    2017-02-28 23:04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