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书法让建筑工人的生活更多彩 ■本报记者 郑晔
说建筑是凝结的艺术,应该没有人会对此有异议。人们认识一个国家或城市,无不先从当地极富艺术特色的建筑开始。从法国的凯旋门到雄伟的万里长城,每一个不朽的建筑,都是代表一个地方特质的标志,成为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印记。然而,除了设计师和少量高技术工种之外,实现这些美丽建筑的主要人群,是大量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建筑工人。在现代社会里,建筑技术的应用和社会分工的细化,让来自农村的建筑工人成了业内数量最庞大的群体,他们不需要太多的技术,也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只要严格按照流程,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强度大,流动性强,吃住在工地,他们基本没有办法打理自己的生活,所以一直以来给人们的是一种对生活没有太多要求的形象。似乎只要出力流汗,挣得一家人温饱就是他们生活的目的,他们在大众的心目中,也被隐隐约约地贴上了一个并不高级的标签。
进入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在看到更美的高楼大厦在自己的城市里不断崛起的同时,却忽视了和这些建筑一起成长的工人。前段时间,宝鸡市首届建筑业职工书法大赛暨书法作品展在万福七星酒店举办,出自建筑工人笔下的近千幅书法作品让观者对他们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建筑工人藏龙卧虎
当天的展览上,蜿蜒的展架上摆放了近千幅参展书法作品,前来参观的市民无不被这壮观的场面所震撼。据了解,首届建筑业职工书法大赛的通知发出后,建筑业协会下辖的300多个会员单位纷纷响应,短短一个月时间,就收集到来自一线建筑工人的书法作品1万多幅,而参展的作品正是从这上万幅作品中遴选而来。
当天的书法大赛现场更是别开生面,参赛选手20人一组,现场挥毫泼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各自创作,现场点评、打分。那些身穿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摘下安全帽,便进入一种神圣庄严的状态,拿起毛笔,仿佛书圣附体,墨香逸开之时,一幅幅笔力遒劲的作品便从粗糙的大手下“创造”出来,此景此情,给人一种别样的震撼。现场书法家点评时,每一个参赛者都不时用手在空中比画,揣摩书写的技巧。大赛结束时,参赛作品被现场观战的工人一一收藏,毫无怠慢之意。
市建筑业协会会长、宝鸡建安集团董事长景常荣告诉记者,建筑行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仅我市行业从业人员就超过10万人。举办建筑业职工书法大赛,就是顺应需求,给庞大的建筑工人群体提供一个一展才华的机会,激发建筑工人对于美的追求,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从而把对艺术的追求融入本职工作中。“从发明锯子、把工匠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的鲁班,到梁思成堪称艺术品的建筑手稿,从古至今,建筑业中,从来不缺乏充满奇思妙想和艺术气息的从业人员。而他们的艺术造诣,必将折射在每一座建筑之中。”
“别以为建筑工人就只会搬砖头、开塔吊,我们这一行人才多着呢!”陕西万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香坪自豪地说,文能写字画画,武能踢球打拳,至于下棋、设计等方面的能人更是比比皆是。张香坪说,每年春节,公司举办义务书写春联活动时,不少工人就拎着毛笔赶来毛遂自荐,“对于他们来说,被认同比多挣了一千元还高兴!”
创作环境:天翻地覆
和十年前相比,建筑工人的文化水平、工资收入、生活环境早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景常荣告诉记者,首先,行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吸纳了大量高学历、有技术的人员进入行业。按照大家的印象,以前,只有无业、无特长的人才会选择去建筑工地打工,而现在,建筑、监理、设计等建筑相关产业兴起,使得从业人数剧增,其中,懂技术、有专业的技术工人,有专科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越来越高。这些新生力量本来就在绘图、艺术修养方面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具备一定的绘画等专业基础。
其次,建筑工人的收入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应该说,十年中,我市建筑工人的工资至少增长了三倍。”景常荣算了一笔账:按照我市目前的用工价格,一个泥瓦工的日工资大都在200-300元之间,轻轻松松月入七八千元。一般技术工人的家属也会在工地上谋个开电梯、帮厨等轻松的活儿,这样,两口子一个月赚个上万元不是问题,这就使他们可以非常体面地在都市生活。“现在工地上提供的宿舍、夫妻房基本没人住,以这样的收入租房、买房都不成问题。”景常荣补充说。下班后,建筑工人作为“新市民”,同样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安排业余生活。
此外,随着行业的大洗牌,一些不正规、散兵游勇式的建筑队逐步被市场所淘汰,大浪淘沙,留下的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一些建筑公司的老总,如中元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驰等,本身就是享誉一方的书法家,在他们的带动下,“蓝领”人群的自我发展有了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仓廪实而知礼节”,建筑工人爱上书法,有了艺术上的追求,看似是一件新鲜事,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宽容。
建筑企业:推波助澜
一个建筑企业,竟能拿出两层办公楼做企业的书画馆?前不久,记者慕名到陕西万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刚刚建成的万源书画馆参观。四层的办公楼上,三四楼被整体装饰成书画馆,里面挂满了职工及行业书画爱好者的作品。而几乎每一间展厅,都有一个硕大无比的画案,供企业职工随时来过一下“书法瘾”。
公司总经理张香坪向记者说起一件事,有一次,一个银行高管朋友来找他聊天,闲谈中,得知公司斥巨资建成全市建筑行业首个书画馆,觉得不可思议:建筑公司都是大老粗,成天和水泥钢筋打交道,哪里拿得起毛笔?此时,正巧身穿大棉袄、手拿瓦工刀、其貌不扬的瓦工班班长张录路过,张香坪把张录叫过来,把毛笔递到他手中,只见张录略作沉思,挥笔写下“天道酬勤”四个大字,把银行高管惊得张大了嘴,竖起大拇指连说:没想到!
张香坪说:我也喜欢书法,而且通过这些年的练习,深感练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特别是倡导工人们在工作之余,养成研习书法的雅趣,可以把工人从麻将桌、游戏厅“拽”出来,使他们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据了解,在文化活动的推动下,陕西万源公司人员队伍日趋稳定,战斗力不断增强,创造了“三年产值40亿”的奇迹,并跻身宝鸡市重点纳税大户的行列。
作为宝鸡建筑行业的老大,宝鸡建安集团长期形成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也增加了职工的归属感。从企业运动会到文艺演出,从素质拓展到户外活动,使得职工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力,在每年的科技大会上,公司都要隆重表彰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创新成果的增加与企业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景常荣说。
让艺术离生活更近些
郑晔
对于美的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升华。通过多年的发展与环境营造,我们欣喜地看到,在人们最没有想到的建筑工地,也悄悄种下了艺术的种子,绽放出美丽的艺术之花;一批热爱生活、注重精神追求的“蓝领工人”,用艺术点亮自己的生活,把对美的向往倾注到自己的工作中。感动之余,引发了笔者的诸多思考。
生活中,提到艺术,很多人常常会想到舞蹈、绘画、雕塑等等,觉得这些美的事物是“阳春白雪”,如“镜中花,水中月”一样遥不可及,只能远远地欣赏,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难以融入其中。事实上,艺术是伴随着劳动而产生的,在本质上决定了它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画家定格山水之美,雕塑家雕刻力量之美,音乐家发现自然之美,这些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活动为生活创造了美,让人们的生活更有质量。艺术更给了人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你看,一桌、一椅、一碗、一碟,无不是美的凝结;小河流水、春风拂柳、鲜花绽放、大雨倾盆,无不是艺术的表达。在解决了吃、喝、住、行这些低级需求之外,新的更为高级的如艺术、科学之类的需求,便成为人们追求的必然方向。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艺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艺术又是文化范畴的顶端。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的各种艺术文化,如书法、绘画、建筑等,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至今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艺术更丰富的内容,可以说,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不但从中获取最直接的快乐,还接受了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发道德、情操、理想、教养的潜移默化,培养起人们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文素质。
让艺术离生活更近,就是拆掉心中的樊篱,把美的种子撒向心田,让每个普通人都成为艺术的代言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