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学子云集的街巷——凤翔县儒林巷今昔探幽
本报记者董建敏王卉
凤翔县城街巷众多,四通八达,沿着巷子,不走正街,即可自由穿行全城。古往今来,其名称如府前巷、军仓巷、行司巷、当铺巷、毡匠巷、韦家巷、沙家巷等,或有历史遗痕,或有商贸遗存,或有姓氏传承,各具特色,而其中文化气息最为浓郁的当数儒林巷了。明清时期的凤翔府考院就设在这里,八州县的童生都要到这里参加儒学考试,故名儒林巷。近日,记者来到这里抚今追昔,一探究竟。
巷子不深地位高
儒林巷位于凤翔县城南大街以东,东西走向,长百余米,宽不过五米。别看这巷子小,其历史文脉却很长。据凤翔县政协教文卫体与学习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肖逸介绍,历史上这里设有凤翔府考院,是府辖凤翔、岐山、扶风、宝鸡、千阳、麟游、眉县及陇州八州县童生参加府试的考场,考中者称为秀才。在科举时代,考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最低门槛,因而来这里考试的童生越来越多,儒林原指儒家学者群,这里儒生云集,便被称为儒林巷。
史载,明洪武六年(1373年)知县赵士奇在府学西建儒学(元、明、清在地方府、州、县所设立的官办学校),后历正德、万历、崇祯及清康熙年间多次重修,建有明伦堂、教谕宅、训导宅等。乾隆三年(1738年),凤翔知府罗经(四川阆中人,进士出身)捐四百金,率属邑各捐资,取“凤鸣岐山”的典故,在儒林巷创建了“凤鸣书院”,有大门三间、牌坊一座、讲堂三间等设施,后因没有经费来源而荒废。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凤翔知县罗鳌(江西建昌人,进士出身)在其北利用准提庵旧址建“凤邑书院”,意为凤翔的书院。书院是古代读书、讲学之场所,始于唐,历代有设,清末废科举后,改书院为学校。因而,书院可谓古时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从基本的教书育人,到立祠祭拜先贤,再到学生听名家讲学、先生们开展学术研讨等,都可在此进行。由此来看,儒林巷也从最初的应试场所逐渐转化为教育基地,后世学者、学子在此薪火相继,成风化人。
凤翔县文化学者鲁旭介绍说,儒林巷虽不深,地位却很高。过去,在巷子北边,由西向东一字排过去,是县学、府学、文庙、考院、文昌祠,中间没有民居阻隔。县学即凤翔县学堂,府学即凤翔府学堂,都是官办学堂,只有“童生”以上资格的人才能入学。文庙就是孔庙,也是儒学的最高殿堂。考院也叫考试院,是童生考取秀才、秀才考取举人的地方。每次大考,那些来凤翔府考试院参加考试的童生或秀才,如果“点额而回”,差了一点,没考上,其中部分就留在府里“游学”,在儒林巷赁屋而居,与其他人参研学问,或向老师请教,三年后再考。文昌又叫文昌星君或文昌帝君,是上界天神中主管文运功名的星宿,道教中掌管士人功名禄位的神。凤邑书院的建成,更强化了儒林巷周围的儒学氛围,出入巷子的人几乎都是“冠盖相属”,儒巾飘飘,最起码也是“儒士成林”了。
“儒士”都读什么书?
古时的读书人,为考取“功名”,都是相当勤奋的,“三更灯火五更鸡”那是家常便饭,那么他们整日埋头研读的都是什么书呢?
肖逸介绍说,当时书院等场所收藏的典籍包括儒家经典、历代正史、儒注经书、朝廷训令等,计有《圣谕广训直解》两本、《学政全书》一本、《礼记》八十三本、《周官》四十九本、《仪礼义》五十本、《史记》两套、《前汉书》《后汉书》各两套、《三国志》一套、《晋书》四套、《唐书》四套、《元史》五套、《明史》一部等数百卷(套),还有《近思录集解》《大学衍义》《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等数卷……这么多的书,多为文言文,其内容也应该是相当丰富的,想要读完殊为不易。若能学得其精要,那在当时也算是学识渊博了。
不仅有丰富的藏书,书院的祭器也颇能显示当时的办学规模,计有爵十六、铏七、簠十一、簋十二、笾四十七、豆四十七、香炉五、烛台十、樽三、酒勺三。可见,那时对读书学习也是相当看重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儒林巷自然濡染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儒林小学薪火继
如今,在儒林巷的尽头,有一所儒林小学,不时传出的学生们的琅琅读书声仍在承继着、充盈着这里的文化气息。
儒林小学可谓凤翔县历史最悠久的学校,肖逸介绍说,罗经创建“凤鸣书院”、罗鳌创建“凤邑书院”后,凤翔知府豫泰、张汲、熙年又先后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更名为“凤起书院”,意为“凤凰起飞的书院”,属府立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学制改革,凤翔知府傅世炜(四川成都人,进士出身)将其改为凤翔府中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凤翔知府尹昌龄(四川成都人,进士出身)将其改为凤翔县高等小学堂,辛亥革命后称为凤翔县立高等小学校;1919年为凤翔县第一高等小学,县上先后又立陈村、中都、柳林等三所高级小学,时称“四高”,为提高凤翔青少年的文化水准、培养人才,作出了贡献。1934年更名为凤翔县立儒林巷高级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又先后更名为“凤翔县城关市儒林巷第一完全小学”“陕西省凤翔师范附属小学”“凤翔县东方红小学”等,直至1982年更名为“凤翔县儒林小学”。
如今的儒林小学,秉承着“让孩子既成人又成才”的校训,坚持着“一切为了孩子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在这方文化沃土上砥砺前行。校门口的文化墙上,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的宣传语时刻提醒着学子们要读书更要学做人。放学后,学生们排着队、唱着歌走出校园,连同翘首等待的家长们,一下子让小小的街巷热闹起来,也让文化的张力在此扩散,书香的气息在此弥漫。
如今的儒林巷,与县城众多小巷一样,并不是很起眼,但它仍延续着县城“四街十八巷”的布局,承载着东来西往的脚步,通达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更连接着古往今来、薪火相继的文脉。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