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中学教师龚新春的孝老爱亲故事
本报通讯员 朱海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他来说不是一句口号、一个理想,而是身体力行的生动写照,他就是南郑县阳春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龚新春。1970年出生于南郑县梁山镇,朴实的小山村滋养了他温润、纯洁的人生。几十年来,他任劳任怨、孝老爱亲的点点事迹被邻里乡亲口口相传,不胫而走。做儿子 慈乌反哺
龚新春是一名农家子弟,他明白父母为供他上学,所付出的那份超常艰辛。工作之后,他始终把父母放在第一位,经常利用周末,回到父母身边,陪伴左右,买菜、做饭。农忙时节利用休息日,赶回家中,收割、播种、田间管理等劳作不遗余力,出钱出力,邻居们都看在眼里,对他赞不绝口。母亲健在之时,今天买个电饭锅送去、明天带个电热毯回家,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提前想好,给父母提供方便。母亲去世之后,他又为独处的父亲购置各种大大小小生活中用得上的,细心挑选,变着花样为父亲生活增加便利。每到换季,崭新的衣物,总是早早备好,并时常帮助父亲勤洗勤换。勤劳节俭一辈子的父亲嘴上总埋怨他乱花钱,其实他知道,父亲心里高兴着呢。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6年春节刚过,父亲咳嗽老是不见好转。父亲自己认为没什么大事,或许就感冒加剧而已,去小诊所配了好几次药。但龚新春隐约感到事情没那么简单,连哄带骗把父亲带到市区3201医院检查。这一查不要紧,居然到了肺癌晚期。在治与不治,花多大代价治的决定上,他没有丝毫犹豫。几天下来,老父亲似乎察觉到了异样,担心花钱太多,一门心思想要出院回家。他耐心细致地给父亲讲道理、谈想法,不离不弃,住院治疗的信念坚如磐石。在随后的日子里,老父亲的接送、入住、检查、治疗、陪护,他样样都不落下,院里院外寻找医生,求助互联网,了解病情,寻医问药都是亲力亲为。只要不上班就往医院跑,陪父亲说话。7个月的住院时间,总共花费近10万元之巨,这对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庭,无疑更是雪上加霜。钱不够,向亲戚朋友借,除去看病,生活上的其他花销能省就省。记不清受了多少委屈,但他始终都未动过放弃的念头。
做女婿 寸草春晖
妻子娘家在西乡县山区,距离远,交通不便,回娘家的次数一年也不多。每到寒暑假,他就携家带口回妻子娘家,多住一段时间,陪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砍柴、劈柴、担水样样抢着干,嘱咐岳父岳母种植晚熟品种,方便自己在假期之中帮忙收割。劳动强度大、时间长、路又不好走,手脚也常常出现红肿、起泡、起茧的情况。妻子心疼不已,但他从不后悔,始终坚持身体力行。岳父母家吃水麻烦,水源在山沟,卫生条件差,还要靠人力运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带领子侄奋战7天,终于在砂岩之中打下2.5米深的水井,配上电机、井圈,解决了饮水问题,方便了家人,还惠及了邻居。岳父岳母年老体弱,各种慢性疾病缠身,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由于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他就经常抽时间到市区各大医院求医问药,自然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连妻子都由衷地赞叹,你比我还舍得给我爸妈花钱、付出。还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两位老人的大小病痛,都在他这么多年的坚持下,有了明显好转。正是有了这样的付出,才换来了如今岳母“胜似亲儿”的相待。
“百善孝为先”。他孝老爱亲的点滴行动,如大山般沉稳、坚毅,如甘泉般温润、细水长流。他用平凡、朴素的事迹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