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汉中】镇巴——悄然崛起的“文化名县”

2017-03-15 10:26  汉中日报  字号:T|T

本报通讯员 欧世强

在农村,群众放下锄头就能在家门口的广场上健身娱乐,农家书屋和文化共享工程不但能陶冶情操,还能学到致富本领;在城区,民歌广场、文博馆、在线影院等一座座现代化场馆,让百姓尽享文化盛宴……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设施、完善的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镇巴县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当历史的航船跨越漫漫时空长河,扬帆驶入波涌涛起创新发展的新时期,秉承深厚文化底蕴的镇巴人民,在县委宣传部的强力推动下,以群众文化、精品创作、民歌文艺为抓手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打造出“民歌之乡·山水镇巴”品牌,“文化名县”正在悄然崛起。

强基础 群众文化亮点纷呈

走进平安镇两河村的“农家书屋”,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农业科技知识、医疗、健康养生、文学等书籍一应俱全。旁边,几个村民坐在整洁的桌子前认真读书。

“以前,我对养猪和养鸡技术了解太少,养殖时遇到不少问题,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后,我每天都要来这里看上一会儿书,通过学习,我学会了不少养殖知识和技术。”村民陈帮华说。

“农家书屋”、广场舞活动、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数字电影放映厅、书画展厅、文物展览厅……像这样的文化惠民工程遍布镇巴的每个角落,高标准文化设施的投入使用,补齐了文化场馆功能短板。

该县强抓文化体制改革,强化文化政策调节和引领,实现由“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的转变,形成了健全的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县委宣传部积极牵头抓总、协调争取资金完善文化惠民设施,县图书馆成功获批国家二级馆,建成4所3D数字化放映厅,积极争取被列入陕西省六个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的镇巴剧院建设项目;各镇都建起了综合文化站,183个行政村建立了农家书屋并按时开放;建成120余个村级文化广场和村民活动中心、培育各类文艺团队80多个,定期举办民歌、乒乓球、刺绣、书画、傩舞、狮子、龙船、灯会等文体活动,活跃乡村文化生活。县委宣传部主抓、连续10多年从未间断的“月月喜相逢”群众文化活动,让老百姓纷纷从台下走上了舞台,由观众变为了演员,使其成为享誉省、市的群众文化品牌,广大群众在参与之中乐享高质量的文艺大餐。

同时,全力推进民歌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景区、进公交“民歌五进”、文化“三下乡”惠民文艺演出、“最美镇巴”主题摄影、绘画、书法展、广场舞大赛、毅行、“全民阅读”“书香镇巴”等活动,为全县干部群众带来了实打实的“精神食粮”。

据了解,该县文联、文化馆等部门每年春节前夕在城区和各镇为群众义务写春联、送祝福已成传统。深入开展的文化“三下乡”活动,每年送戏下乡100场、送电影下乡3000余场、送图书下乡100次,群众精神食粮不断丰富。

聚活力 文学创作方兴未艾

笔名高短短的康小红是一名刚刚参加工作的中学教师,继创作的诗歌《时光不断偷换我的身体》在《中国诗歌》杂志上发表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短短两年就有上百首诗歌在不同刊物发表,这位新上岗的年轻老师佳作连连,成了一名“高产”作家。

该县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在打造“文化名县”过程中,牢固坚持“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鼓励作家深入生活、贴近百姓,用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人、教育人、引导人。将本土文艺刊物《山之魂》纳入财政预算,建立文化专项基金,支持和鼓励文艺创作,有力的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全县先后有《青春无悔》《大巴山纪事》《光棍梁》等千余篇(件)文艺作品在各级刊物发表,其中获国家级政府创作奖15个、省级奖30个、市级奖36个;刘德寿创作的散文《风从巴山来》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高短短的诗歌先后在《人民文学》《星星诗刊》《扬子江》等大型刊物发表、郝明森的文学作品在《文艺报》《微篇小说选刊》等国内大型刊物转载,部分微小说译成英文在国外杂志发表,散文集《乡村记忆》荣获首届蒲松龄散文诗词奖评选获得二等奖;杨盛峰的《狐狸的法宝》,宋超的《靠山》等人的作品入选《中国寓言故事》,周维波的诗歌入选《中国当代文学选粹2015诗歌卷》;创排的《巴山苗家女》《腊肉飘香》等优秀剧目在“真美汉中·群文出彩”“首届陕南民歌大赛成果巡回演出”等活动中获奖。

在镇巴县这块文艺沃土上,还有周国平、任歌等许多文学爱好者,他们用自己的笔,写出了感悟和生活,写出了对家园的关注和生命的体验。一个边远的山区小县,文艺创作队伍有200余人,国家级作协会员5人,省作协会员12人,市作协会员20人,省作协签约作家1人,《散文选刊》杂志签约作家2人。

塑精品 宣传文化蒸蒸日上

蔡国庆主持、阎维文评委,群星云集;专业的伴奏团、精美的舞台、婉转的歌声交相辉映,绽放出浓浓的大巴山风采和民歌情韵。台上演员尽情挥洒,台下观众掌声热烈——2017年新年伊始,镇巴民歌传承人彭光琴一曲《薅秧歌》在全国非遗民歌传承大赛“耳畔中国”舞台亮相,技惊四座,把镇巴民歌文化元素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全国观众眼前。

这只是镇巴县文化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县宣传部牵头制定出台《关于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方案》,通过政府采购,采取与镇联合承办等方式,每年举办5场“月月喜相逢”文艺演出活动;鼓励支持县文工团演艺公司加入到“陕南民歌大赛成果巡回演出”活动和纳入汉中市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文化惠民进万家”工程,每年在全市各县区巡演20余场次;文工团演员彭光琴先后参加了辽宁、陕西等九省春节晚会录制,北京第四届农业嘉年华“汉中主题日”,“圣地延安、真美汉中”陕南、陕北民歌展演等演出活动,还曾代表陕西省参加文化部组织的赴新加坡“春城洋溢华夏情”金牌庆典活动,将陕南民歌唱出了国门;成立民歌文化研究课题组,开展民歌普查摸底工作,收集镇巴民歌5000余首,精选1000余首编撰成《镇巴民歌总汇》一、二卷,已由陕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著名音乐家赵季平为其作序,贾平凹参加了首发式,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镇巴民歌《山歌子来啥好听》《太阳出来咪咪笑》等三首入选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教材;协调中央电视台就我县非遗名录民歌、宣纸、荔枝古道遗迹及沿线经济发展变化进行专题拍摄,有力传承和保护了镇巴本土文化。

大型陕南歌舞剧《秦巴山水间》,情景舞剧《巴山深处我的家》等文艺精品多次荣获中省市大奖;镇巴民歌、镇巴渔鼓、镇巴宣纸等本土文化瑰宝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部以镇巴红军文化为题材的数字电影《风雨天池寺》成功全国上映,《镇巴民歌》MTV的摄制发行……一批批以镇巴文化遗产为原形的作品闪耀登上中国文艺舞台,谱写着一曲曲时代华章,形成了一张张镇巴对外宣传的名片。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海关运行“通程航班” 乘客在中转站不用取行李

    2017-03-15 16:57阅读

    【宝鸡】咦,三月为啥桂花开? 专家解释:这是四季桂,气温适宜也能开

    2017-03-14 18:19阅读

    延安青年大讲堂举办家装知识讲座

    2017-03-14 14:01阅读

    【铜川】耀州区文明办倾力助推包抓村发展

    2017-03-14 08:19阅读

    【汉中】留坝建档立卡贫困户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95%

    2017-03-13 12:06阅读

    本周铜川市鸡蛋肉类蔬菜价格回落

    2017-03-12 10:05阅读

    西安高新区科技路提升改造 通行能力将达双向十车道

    2017-03-10 16:1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