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张东军和他的元胡收获机
本报通讯员 邹代斌
今年42岁的张东军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家住城固县龙头镇六一村二组。小时候家里很穷,高中毕业便进陕飞厂当了工人,干机械加工。干了两年后,便南下深圳去“淘金”,3年打工生涯里,他干过模具,搞过产品开发。一次他回到老家看见母亲用小铁耙在地里很吃力地刨元胡,烈日熏蒸下的母亲汗水像滚珠子似的不停往下淌,他既心疼,又难受。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发明一个“会跑的筛子”帮助母亲和乡亲们摆脱这繁重的劳作之苦。
2012年,张东军在深圳找到了一个合伙人,对方承诺给他提供资金支持。张东军学过模具制作,从此他便开始日思夜念地琢磨起了元胡收获机结构设计,图纸画了又撕,撕了又画,他把自己画好了的图纸,专门找厂家去做。但由于自己缺乏资金,加之又得不到专业技术支持,前后折腾了3年,好不容易研制出的样品一试验既不漏土,也完全不分离,结论是设计出了问题,彻底失败。这一闷棍打的他顿时晕头转向,这3年前后买设备花去了20多万元,就这样白白打了“水漂”。屋漏偏遭连阴雨,恰在这时他的母亲在房顶上晒东西因高血压犯了从房上摔了下来造成右头盖骨碎裂,在医院光治疗费就花去了30多万元。这一连串的打击,使他想到了放弃。当听到这个想法时,母亲在病床上对他说:“千万别放弃,把你的发明搞成功吧。”妻子也一个劲地说,“受点挫折就放弃,你能舍得这么多年的努力吗?”亲人的鼓励让他重新振作起来,他重新开始琢磨起元胡收获机设计的方案和结构,他先后请了陕西理工大学孙志学教授,并聘请了孙志学教授和任志贵博士研究生为他的发明项目进行了论证和优化。紧接着他又请了陕西宝鸡机械公司高级机械工程师杨刚对他发明的机械设备部分进行了优化。这次有了专家指导,他的发明逐渐有了起色,发明的元胡收获机已经能下地干活了。但与成功还有一段距离,他反复把设计图改了画、画了又改,机械也是装了拆、拆了又装,反反复复进行了无数次。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发明的“自走式元胡收获机研发项目”终于获得了成功。2016年2月2日已成功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6年8月注册成立了汉中东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发明的第8代元胡收获机,采用液压传动,发动机采用铝材再制造工艺,优点是筛选干净,效率高。人工收获一亩元胡花费在2500元左右。而张东军的自走式元胡收获机每亩人工花费只需900元,净省了1600元。2016年9月11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创翼”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农民工专项赛中“自走式元胡收获机研发项目”获得“银翼”奖。在今年2月22日城固县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上,张东军的“自走式元胡收获机研发项目”荣获了三等奖。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