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看看这些企业的牛技术
编者按
工业是宝鸡的优势所在,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引领下,近年来,宝鸡工业不断绽放新的光彩。近日记者深入我市一些工业企业,了解到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宝鸡制造2025行动纲要》的指引下,正在续写新的篇章。记者采撷一些企业的创新亮点进行报道,希望他们在制造领域深研技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做法,能给更多企业创新带来思路和灵感。
创新中低速磁浮让老牌国企生机无限
不论是中国首个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北京 S1线中低速磁浮线路,还是国内首条投入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路——湖南长沙磁浮快线,引以为傲的是它们都打上了“宝桥制造”的标签,这是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桥)作为国内最大的钢桥梁结构领域生产商之一、全球最大的道岔制造商,在城轨交通领域又一次“开疆扩土”的扛鼎之作,可以说,中低速磁浮让老牌国企又增添了新的生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宝桥就参建了世界首条高速磁浮商业运营线——上海磁浮线,公司承担了线路核心部件——轨道梁及功能件加工制造和系统的联调联试任务。该项目也是中国磁浮交通的“开篇之作”,在全球新兴交通领域引起强烈反响。
宝桥敏锐意识到,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城市的“地标性”工程,在我国却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从2000年开始,宝桥就与国防科技大学、国家磁浮中心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参与中低速磁悬浮技术的国产化应用研究。因为宝桥有很深的制造根基,主攻的就是线路轨道和道岔两个领域产品的研制。据该企业的城轨交通研究院院长牛均宽介绍,当时磁悬浮技术主要掌握在日本和德国手里,技术封锁使得宝桥毫无现成经验可借鉴,他们只能自己摸索,从磁悬浮系统的车轨耦合关系研究做起。毕竟磁悬浮轨道和普通铁路的轨道从受力体系、车轨关系的构造上都不一样,专家们从车轨耦合关系、系统配置集成、标准规范等理论研究到试制试验,吸收这一领域的国际经验再创新,形成了从设计到施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交通技术。
据了解,在长沙磁悬浮线路工程建设中,该公司承担了F形轨排加工制造任务,总长76760米、总量达6476根。F形轨排是磁浮线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磁浮线路的核心技术,要求加工的杆件和孔群精度小到比一根头发丝还细。为保证产品达到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该公司充分发挥并运用轨道交通制造领域的先进技术,加大人员培训、开展“二次开发”、购置先进设备、扩展生产场地、强化质量管控,实现了F形轨排加工全过程数字化控制。面对数量大、工期紧、任务重的实际,他们大力开展专项劳动竞赛,组织100余名参建员工连续奋战100余天,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任务,刷新宝桥从实验室到应用,无缝连接的新纪录。国家“十三五”提出发展绿色交通的长远规划,多个城市已将城轨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标配。中铁宝桥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参与了国内多条高速磁浮、中低速磁浮、跨座式单轨、悬挂式空列、游乐观光轨道线路的建设,已经完全具备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产品制造、现场安装等综合能力,技术领先让宝桥的未来“直挂云帆济苍海”。
给钛种板“穿新衣裳” 引来众多“粉丝”
在宝鸡这个“中国钛谷”之城里,不乏产值做得很大的企业,但要说起在微观领域精研技术取得较好效益的企业,不得不提宝鸡巨成钛业有限公司,他们发现了冶金行业使用的钛种板使用寿命短还耗电的短板后,一直致力于高精度钛种板的研究,从而抢占了市场的制高点,企业发展“渐入佳境”。
钛种板是由钛板、钛铜复合吊耳组成,具有导电功能。冶金行业使用的电解槽里需要安装钛种板,因为其在电解槽内排列的密度较高,如果遇到不是很平滑的钛种板,阴阳极接触导电会击穿材料,终结钛种板的使用寿命。宝鸡巨成钛业的总经理罗建辉是材料领域的科班出身,善于钻研的他,发现了市场的痛点,他认为国内生产钛种板采用的工艺是将剪切成品的钛种板经过大气压校退火,碱、酸洗,人工校型,不合格的产品再重复经过大气压校退火处理,这种工艺存在加工成本高、环境污染大、成品率低的问题,导致国内对高精度钛种板的需求仍然高度依赖进口,所以他们考虑能不能优化钛种板的加工工艺,解决这些问题。
从2004年开始,罗建辉开始集结多位材料领域的专业人士寻找技术突破,他们查阅国外著名的报刊杂志了解先进工艺,虽然从翻译的资料中“只知皮毛”,但“接地气”的科学实验,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在与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专家进行合作研究,做了大量基础运算后,他们终于找到了让材料“温柔变化”的方法——那就是给钛种板“穿新衣裳”,改变材料的加工工艺。
具体来讲就是,在钛板的正反两面刷涂氮化硼后装入真空退火炉,用蛭石和耐火布封口,启动冷却水,空压机和真空系统,当真空度达到一定标准后,启动加热系统,按设定的加热曲线,柔性调控整个加热和保温的过程,直到完成退火后,板子的平直度达到规定的要求。这项工艺有效解决了钛种板的加工成本高、环境污染大(酸洗污染大)、成品率低的问题,解决了国内高精度钛种板长期依赖进口的问题。“我们利用3年多时间的研究,直到2009年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后,市场效果就开始逐步显现。”据悉,巨成钛业还有一项“钛铜复合棒的包覆法制造工艺”也获得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有效保证了钛铜复合棒的钛合金层不会因变形量大而破损,达到了节约钛材、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成本的作用。这两项技术均为巨成钛业生产高精度钛板的“核武器”。
罗建辉介绍,原来很多冶金行业用的钛种板的使用寿命不过2年,但巨成加工的新的钛种板,使用寿命则达到5年,而且产品节约用电达到30%以上,如此效果,在冶金行业渐渐刮起了新的钛种板使用的“旋风”,销售覆盖内蒙古、山西、湖北等20多个省,企业的钛种板产量由最初的年产100吨到如今年产700吨左右,利润是诸多产品中最好的,一些客户原来是买国外的高端钛板,现在也成了巨成钛业的“粉丝”。
叉车无人驾驶 实现智慧物流
近日在西电宝鸡电气公司厂区内,一台无人驾驶的平衡重叉车,沿着规定的路线,自动上料、下料,实现准确的自我管理,让人看到无人驾驶技术有望在物流行业最先实现飞跃发展。
该叉车的生产单位为宝鸡赫威特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据公司总经理杨鹏波介绍,公司早期致力于生产蓄电池搬运设备,主要产品有智能仓储物流搬运机器人、节能新型智能化电动仓储搬运设备、新型电动牵引车等。在为用户服务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伴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物流对仓储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物流搬运的灵活性、适应性、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新的要求,智慧物流是大势所趋。这也就要求一台叉车,具有集成智能化技术,能模仿人的感知力,自行推理判断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
找到研究的方向,杨鹏波从2011年起,集结赵成军等专业人员组建技术团队开始研究叉车的无人驾驶技术,他们不仅自己探索,还时常请教陕西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的工业自动化和机械自动化方面的专家教授,利用实验室做了很多基础分析和运算。这项研究主要涉及车辆调动系统、车辆的动作控制、运行路线识别、货物的识别和检测、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以及信息的无线传输等,在软件开发方面极尽探究之力。经过6年的探索,他们自主开发了叉车的上位系统、调度系统和下位系统,运用德国 STILL主机,实现了无人操作下的叉车自由搬运货物,并进行自我保护,防止意外发生。
在人力成本高、物流系统运行繁复的当下,便捷、灵活、适宜各种场景的无人驾驶叉车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用工难问题,有助于降低成本。可以说,其对物流领域具有颠覆性意义。该公司取得的无人驾驶电动叉车、无人驾驶电动前移式抱车、无人驾驶无轨三向堆垛叉车等产品均有发明专利,可以说成为公司抢占市场的拳头产品。
“最严治超”倒逼陕汽商用车开辟新天地
去年7月26日“史上最严治超行动”实施以来,对汽车制造企业提出了不小挑战。对此,陕汽集团宝鸡华山工程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做了一系列细分市场、提升产品品质的创新之举,尤以自卸车轻量化和载货车降油耗成果最为显著。
2016年9月份,在治超新标准的市场形势倒逼下,公司组织了多支调研小分队奔赴市场一线,了解各地政策执行力度及市场需求的变化,认真分析产品改进创新方向,抢抓市场机遇。最终他们锁定以山西运煤市场为突破口,开发一款符合新标准要求的轻量化自卸车。
把握时间最快出击就是赢得市场的关键。公司技术中心组织各种资源,争分夺秒开展方案推敲、到了客户的认可,极大提升了轩德品牌在山西市场认知度。
作为标准载重运输的倡导者,轩德轻量化王者自卸车的专用节油版发动机、法士特变速箱、通用化经典车桥,使得百公里油耗较同行业低5L以上,节油性能行业领先;窄轮距设计,实现空间上的高效运输,通过性领先行业。
陕汽华山公司还与行业一线品牌上装企业战略合作,采用T710板材货厢,专供货厢结构,重量、承载、抗冲击、抗扭性能领先行业;此外,轩德轻量化王者自卸车,独有 LED日间行车灯,小风阻绕流槽,外观新颖,风阻更低更省油。轩德系列载货车降油耗同样给力,陕汽商用车技术人员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深入分析,提出产品降油耗方案并进行验证,使公司多款车型油耗降低7%以上,赢得了申通、韵达、远行等快递物流公司的认可。
2017年,陕汽华山公司不断拓展专用车、海外市场,企业发展继续保持迅猛的发展势头,1月份,实现整车订单同比增长620.4%,整车销售同比增长432%,实现新年首月开门红。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