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福利院的大龄姑娘出嫁了
本报记者 赵思睿 见习记者 张庆
门口挂满粉红色气球,一张大红喜字格外引人注目。3月13日,天气阴冷、飘着小雨,但市社会福利院却因大龄姑娘小琪(化名)的出嫁,显得喜气洋洋。
福利院伴她成长
1984年,不到3岁的小琪走进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所。1996年,福利院联系民政部,为年满16岁的她安装了义眼(左眼)。因为有读写困难,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的她在2005年进入院内的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先后学习了日常生活技能、简单的文化认知技能、社交技能、工作技能等。2011年,刚走出市福利院的小琪,在生活、工作中有诸多不适应,不会用电话、公交卡,社交能力差,但在福利院特教老师耐心细致地引导下,最终克服了种种不适应,在市区某酒店餐饮部工作至今。眼中的彼此
“小琪是市福利院的王老师介绍的,当时一见面就看上了。通过一年的异地恋,发现她孝顺父母,知书达理,有主见。”现年38岁,在青岛建筑工地做木工的余长安说,去年春节和中秋节,小琪还在紧张的工作中挤出时间,特意买了东西到他家看望了自己的父母。
“他的心肠好!”在小琪眼里,难能可贵的一点是,丈夫和她在相处时就算遇到不开心的事情都不会吵架埋怨,而是愿意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他们之间是相互理解彼此的。
而说到对未来的规划,小琪认为,一个女人还是要有自己的工作,希望丈夫能留在汉中找一份工作,共同奋斗、孝敬父母。
“娘家”严把“关”
市福利院儿童所所长付宁说,小琪是福利院的“女儿”,婚嫁的事一点不能马虎,更不能让“女儿”嫁得太草率。所以他俩谈婚论嫁,必须要考验一年,要相处到一块了才能结婚。为此,院里专门安排工作人员作为“娘家人”多次到男方家去了解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余长安一家心地都很善良,老实淳朴,家庭条件也较殷实,才把婚期定了下来。
“我这辈子一定对你好!”
在房间里等待接亲的人,有福利院的领导和工作人员,有小琪所在酒店的同事。在送亲时,小琪说自己内心最牵挂的是从小把她带大,帮她张罗婚礼的“爱心妈妈”。据了解,小琪以前和这位“爱心妈妈”朝夕相处。“爱心妈妈”对她很细心,一次她严重感冒,“爱心妈妈”每天骑着车子带她去看病,从来没有抱怨,说着说着小琪哽咽起来。
“我这辈子一定对你好!”送过红包,唱完《老鼠爱大米》,才过了“堵门关”的新郎余长安,举着手捧花,真挚地对新娘小琪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