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牍掩不住的天理人伦——小记宝鸡戏曲剧院新排秦腔传统名剧 《三滴血》
本报记者陈继良
在三秦大地上,一句“祖籍陕西韩城县”可谓家喻户晓,无论看不看秦腔,人人都会低吟浅唱。可要看本戏《三滴血》演出,实非易事!3月22、23日晚上,由宝鸡戏曲剧院排演的传统名剧《三滴血》在市区西凤酒剧院正式亮相,逼真地复现了当年电影中的那人那事那景,让观众近距离观看了久违了的经典。两晚的演出场场爆满,连过道都挤满了执着的戏迷,有的在结束谢幕时拥到台口,对演员高声喊道,“演得好!嫽得很!”
公案戏辛辣讽刺“尽信书”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三滴血》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案戏,而这部戏不同于秦腔中的诸多断案戏,不是颂扬清如水明如镜的青天,而是嘲讽只唯书本论不查不究的庸官,批判死读书读死书而不能学以致用的文牍主义。七品县令固守书本,不勘不访,用书上记载的滴血认亲之法妄断官司,结果导致父子离散、兄弟反目、逼婚抢亲、人伦颠倒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剧,只缘县官刚愎自用,而且有一个形象的名字“晋信书”,真真地“尽信书”!
一盆清水一苗银针,便是滴血认亲的“法宝”。周仁瑞因兄弟周仁祥争夺家产闹上公堂,滴血后被断定儿子周天佑不是亲生,李遇春、李晚春虽非亲姐弟,但验血后被阮家夺婚,第三次滴血时,因周仁祥与其子血水中不粘连,才宣告验血之法破产。最后,周天佑李遇春一对双胞胎幸得团圆并双双居官,滴血冤案方水落石出。
在封建社会,读书是文人出人头地的唯一通道,可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果不假思索和探究考证,一味地遵循书本条条,就可能陷入僵化和偏执。一句戏联说得好,古事比今事,要知今事通古事;戏情即世情,欲晓世情看戏情。放在今天来,《三滴血》也不无它的现实意义,为官理政当以务实为本,深入实际走基层,摸实情接地气,千万莫可学了“晋信书”,抱着书本不丢手,那样就会犯了教条僵化的本本主义。
软点戏双生双旦大团结
《三滴血》妇孺皆知,是因为1960年的戏曲电影让它唱响了大江南北,它是巨坛高峰,是因为它的故事、唱腔和程式都堪称秦腔之瑰宝。它不讲两国征战的烽火狼烟,也不述惩奸除恶的朝堂大计,说的是普通平民,讲的是家长里短,演的是悲欢离合,这种软点戏特征深深根植于老百姓的心田,因而在演出当中多次博得观众掌声,赚足了戏迷的情感共鸣。
这部戏主打情感牌,传递天地法理,兼具悲剧和喜剧的双重特征,把戏演到了人的心尖尖上,戏拉着人,人撵着戏,让观众跟着局中人同悲同喜,时而顿足捶胸,时而扼腕叹息,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戏以断案为轴,同时安排周天佑和李遇春两兄弟分别与贾莲香和李晚春的婚恋两条主线,辗转陕西韩城和山西五台两地,涉及周李贾阮四个家庭,历经三审三问,三次滴血认亲,既有是与非的命运抗争,又有情与爱的交织夹裹,大矛盾贯穿,小纠纷不断,剧情内容丰满,戏曲特质饱和,有悬念有看头,是戏曲舞台上不多的双生双旦戏。
剧中人的愤懑怒斥,让人义愤填膺,颇具悲剧色彩,而结尾的误会法把一对双胞胎的面相作引子,让两个亲兄弟颜值撞脸,让两个女子误认夫婿,令人捧腹大笑,风趣幽默,又给观众以轻喜剧的松弛。
无主角戏百花盛开梨园香
《三滴血》出自清末的剧作家范紫东先生之手,他是西安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这戏也成为该社至今保留的看家戏之一。而在宝鸡戏曲舞台上,《三滴血》已有30多年鲜见演出,除了电影或易俗社下乡,观众很难看到舞台全本,因而本次排演显得弥足珍贵。
市戏曲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仝凤琴说,不是各剧团不愿排不愿动这个戏,关键是太经典了,名家的电影已经刻到人们心里了!这次也是下了决心拼一把,至于结果如何,留待观众去评判。
这部戏剧情复杂,行当齐全,有名有姓的人物不少,经典唱段如数家珍,但也可以说是一部没有主角的戏,不像有的戏全压在一两个演员身上,几个主要角色戏份很均匀,只要人人用心动脑,都能个个出彩,给演员的表演空间大、张力足,是锻炼团队的一个好磨刀石。在排演时,剧院给青年演员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人人上镜,个个露脸,除了晋信书由青年丑角演员王欢一人扮演外,其他的主要角色均安排A B两组演员,如罗少博与田鸿军搭档的周仁瑞,李涛和范彦刚的周天佑,李艺强和冯咪的李遇春,李瑞敏、吴小兰的王妈,李晚春和贾莲香则都安排三人分饰一角,分别由张璐、刘玲娟、赵秋云和赵小云、都盼、李梅轮流登场,大家同演,相互切磋,在比较中共同提高。在两晚的演出中,丑角的道白,老生的抖须与抢背,小生小旦的神情,都令观众不时拍手叫好!
一部经典好戏,不仅能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戏曲名作,也能扩充演出剧目的菜单,以戏带人砥砺演员。仝凤琴认为,首次公演才开了个头,《三滴血》还要在今后的演出中不断打磨,让它逐步完善成熟。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