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党旗高扬拓富路
本报通讯员 王林 余杨
“八庙村支部承诺,今年让全村64户贫困户摘掉穷帽。”“二沟村支部承诺,带领乡亲们扩大猪苓种植,让全村人均收入比去年再增加300元!”“金华庙村支部……”早春二月,在勉县张家河镇政府会议室,来自全镇7个村的党支部书记纷纷向镇党委做出庄严承诺。在脱贫攻坚战役中,张家河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让一个个支部“强”起来、一个个党员“亮”起来、一个个产业“兴”起来,走出了一条偏远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一个个支部“强”起来
“现在到村上办事,随时都有干部,不管是啥困难都能第一时间解决。”3月1日,在该镇最偏远的冷峪河村,正在填写金融扶贫贷款申请表的村民熊世张说。“去年以来我们先后对班子不强的3个村配备了副支书2名、会计3名,下功夫对全镇软弱涣散的村级组织进行了集中整顿。”该镇党委书记邹树兴说:“只有每个支部强了,我们的事业才会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去年以来,该镇紧扣“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全面过硬工程”,实现党员教育全员覆盖,基层组织全面提升,全年举办党员干部培训班6期、培训365人次,选派20名村(后备)干部进行轮训挂职,有力地提升了镇村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今年一开年,在全镇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激情、干净、超越”为主题的作风建设活动,目前全镇323名党员逐一立下了“军令状”,全镇党员干部发展热情空前高涨。
在狠抓党组织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该镇将服务重心进一步下移,在交通不便的自然村落,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12个,承担惠民政策咨询,代办扶贫贷款、社保民政等相关业务,目前共受理代办事项150余件,政策宣传560余人次,真正做到便民服务“零距离”。
一个个党员“亮”起来
“今年我准备再吸收15户贫困户入社种植乌药、黄精,让大家都来发‘药’财。”谈起今年的想法,该镇金华庙村党员牟建民说:“一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是真的富。”凭着踏实苦干,牟建民白手起家,如今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药材种植、经销大户,由于技术好、乐于助人,被大伙推举为勉县金华庙金利源种养殖合作社理事长,成了当地妇孺皆知的“名人”。
和牟建民一样,二沟村“猪苓”种植能手、村党支部书记陈志华,带领全村232户共发展猪苓1800余亩,去年让全村户均增收4万多元,在全镇率先整村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八庙村党支部书记岳兆保自掏腰包9万元,带领村民发展食用菌产业,年利润40余万元,群众红利和劳务收入户均1.5万余元。
为充分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引领作用,该镇深入推进“农村党员领航行动”,通过对农村党员挂牌亮身份、设岗定职责、评星重激励,增强农村党员的在党意识、宗旨意识和党性观念,提升农村党员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的能力。在全镇党员的带领下,目前全镇500多名群众都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能,带动120余户家庭走上了致富之路。
一个个产业“兴”起来
“汽车开到了家门口,出行方便了,吃水解决了,产业发展了,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土蜂蜜还甜!”说起这两年自己家生活的变化,二沟村村民陈显寿喜笑颜开。作为秦岭腹地离县城最远偏远山区镇,张家河镇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三大产业:大鲵、食用菌和中药材。为保持特色产业优势地位,推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该镇紧紧围绕“稳菌、强药、兴养”的目标,确定“两抓五带十业引领”的脱贫工作思路,引导群众结合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以产业发展彻底改变山区群众的生活条件、拓宽乡亲们增收致富渠道。
一个个闪耀的数字,一项项沉甸甸的成果。去年以来全镇投资4173万元,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发放产业扶持贷款567.5万元,发展中药材2162亩,食用菌30万袋、土蜂1700箱;大力推进移民搬迁工作,计划2017年内完成易地搬迁382户、1099人,全镇上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镇贫困发生率由去年初的32%下降到23%。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