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宝鸡】滚雪球——吕向阳散文结构摭谈

2017-03-29 18:28  宝鸡日报  字号:T|T

◎李思民

吕向阳“陕西八大怪”系列散文写得大气,汪洋恣肆,纵横捭阖,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具有强烈的“博物馆意识”。这与他采用“滚雪球”的构思结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和小说戏剧相比,偏于冷静沉思的散文,人们接触它、认识它、爱上它,一般是在饱经沧桑、洞明世事、人情练达之后,而这时人们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鲁迅认为,散文是对生活的“回顾”,是回忆的叙写;茅盾认为,散文是“随笔之类”,须“大题小做”;郁达夫强调,散文的作者应“处处不忘自我,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有人更形象地说,散文是“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里见世界。”吕向阳深得散文创作精髓,采用“滚雪球”方式构思结构,这令他的每一篇散文都收到了出奇的效果。“滚雪球”实际上是采用辐射式联想,即从一个具体的“辐射点”或“网络集结点”出发,旁征博引,东西串联,生发铺排开来,直到足以表达作者创作意图和作品题旨为止。所生发出来的东西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个“辐射点”或“网络集结点”,形成一个辐射状态的结构面,犹如一张蜘蛛网。吕向阳散文的结构就具有这个特点。用这种方法构思结构散文,关键要找准这个“辐射点”。这个“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一个人、一件事、一个物件、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句话等,都可以被作家捕捉住,用来结构自己的作品。但是这一点必须像制造原子弹的铀一样,能够发生裂变,有巨大的内涵和底蕴,可以散发开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单看吕向阳写“陕西八大怪”的《房子偏偏盖》《面条像裤带》和《姑娘不对外》,就会一目了然。

三篇散文都采用民间总结的“陕西八大怪”中一句话作为结构点。这三句话,大有嚼头,值得品味。正如作者在“引子”中所述:“陕西八大怪”,是陕人的胎记陕人的伤疤、陕人的皮毛陕人的骨血、陕人的秉性陕人的秘籍。这应该是读《陕西八大怪》的指导思想,它揭示的是这组系列散文的题旨和思想精髓。众所周知,散文所写的并不一定是它要表现的,这就给作家提供了一个“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构思和表达方法,也提供了作者大显身手的广阔天地;同时也要求作家在构思和表达时,一定要在挖掘描述对象的底蕴和意义上下功夫。先看《房子偏偏盖》。无疑,作者是从“偏偏盖”的厦房里走出来的、带有泥土气息的乡下娃。他对单扇窗户、里有门、外有格的厦房情有独钟。他认为睡在这种房子里,“窗门遮光,娃娃睡得香,长得壮。老人说,婴儿的眼光嫩、眼力软,一天长一寸,一月长三尺,到了周岁才能看得远,最怕强光刺激,所以产妇育婴的房子总是黑咕隆咚,不像现在的落地窗,隔着厚窗帘仍像躺在月光下,故而现在娃娃多是近视眼;同时,窗门能隔音,睡梦不受惊。至于窗格,格子细密,象征着财运旺、人寿长。”试想,没有在这种房子里生活过,能有如此独特感受和精彩的抒写吗?作者把“房子偏偏盖”定位在经济落后的历史环境里,结实耐用是合情合理的。吕向阳深情地认为,“偏偏房”,“从周朝开始,就成了几千年老陕盖房的模板”,“是关中棱角分明的脸面”,“堪称中国人的一个梦”!作者引经据典,从《诗经》等典籍中得出了“偏偏房”比茅庵多出的墙、瓦、砖、窗、门等,“竟是后稷、公刘、古公、王季、文王、武王与太公、周公、召公乃至成王的数十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呕心之作。”这种信手拈来的史料,一下子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品位,增添了散文的厚实感和凝重感,也给读者以确切的知识。再说《面条像裤带》。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最具特色、源远流长、极为发达、颇值得骄傲的中国饮食文化抒写,却显得相对滞后,作品寥寥无几。吕向阳的《面条像裤带》是继上个世纪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之后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民以食为天,关中人以面食为天。面条的种类、做法和吃法为全国之最。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一碗臊子面就像过大年,那个喜悦劲儿,简直没法形容。而像裤带一样的面条,则更具特色,又创全国之最。作者把关中人吃裤带面叫“咥”,一个“咥”字,道尽了关中人的浪漫和豪气。从人们的喜爱程度、吃相到裤带面的制作过程、威力、效用以及麦子的成长和收割过程,作者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描述,不仅长见识,更使人了解到关中人的生活习俗,读来使人眼前一亮。在行文过程中,作者又恰到好处地插进一些吃裤带面的传说、掌故和笑话,并用《诗经》《史记》《礼记》等典籍予以佐证,使得作品俗中见雅,白中露色,增强了可读性。行文到此,吃裤带面长大的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裤带面像缰绳,把关中人紧紧地拴在家园。”“裤带面像一根筋,关中人也是一根筋。”“裤带面像一根棍……关中人身子硬朗得像一根棍,难道是这根棍让关中人成了铁棍?”真是妙语连珠,满口余香。最后看《姑娘不对外》。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别开生面,从《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考证得出,关中历来就是男多女少,这就给姑娘不对外不远嫁一个合理的解释。作者凭借深厚的学养,说文解字,图解历史,铺采摛文,使读者感到一股浓烈的书卷气扑面而来,妙不可言。诸如“一个‘要’字,说明世上最要紧的事要有女人托底。”“一个‘妙’字,也让圣人对姑娘高看一眼。”“一个‘好’字,一女一男,有女有男,形象、生动、逼真地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东西才叫‘好’。”“一个‘宴’字,也昭示女人是大办宴席的幕后英雄。”如此绝妙的关中美女,加上“关中是麦囤子、油缸子,一马平川,风调雨顺,便于耕作,很少有饥年荒年。”适宜于休养生息的优越地理环境,又成了关中人不外出、女子不外嫁的先决因素。当然,改革开放把这一切都打碎了。足以代表中国人传统的、瞻前顾后的、非此即彼式的关中人的纵向思维,彻底被左顾右盼、亦此亦彼式的横向思维所代替了。关中人与时俱进,懂得攀比,南下北上打工,姑娘远嫁,就是最好的说明。统观这三篇散文,篇篇带有浓浓的关中乡土气息,字里行间散发着乡音、乡俗、乡韵、乡味和乡情,让人不禁对作者不忘初心,以及强烈的乡恋、乡愁等平民意识所感动。

读者似乎有一个共识,吕向阳写散文好像信手拈来,随意挥洒,毫不费力,也不讲章法。事实上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散文姓“散”。其结构,以情纬文,随物赋形,不拘一格,放得开,收得拢,散得别致;其笔法,时而叙事,时而抒情,色彩斑斓而格调统一,散得有度;其语言,疏疏散散,错错落落,浓妆固佳,淡抹亦宜,散得优美。诗圣泰戈尔说过,诗歌像是两岸夹住的小河,流得曲折,流得美;散文则像是涨大水时的沼泽,一片散漫。吕向阳的散文不正有这个特点吗?古人认为,“文无定法,文成法立”,又提倡“法不前定,以笔所至为法”,“无法之法,以为至法”。这些经典性的论断,吕向阳是深谙个中三味的。联系他那“滚雪球”式的散文结构,每一篇散文何尝不是一片浩漫的沼泽呢!

从吕向阳的散文里,不难看出作者的纯情、率真、任性和随意。莫里哀认为,说话就是散文。但必须用掏心地、谈话式的口气,像对着自家人说自家事,或者说隔壁他二爸、他三爷的事一样,自自然然,毫无半点虚情和做作。由此可以看出,散文这种率性为之的任性文体,吕向阳把握得是那样自如得体。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如下几点:用“我”的“自由”之笔,无拘无束,随意挥洒;抒“我”的“自然”之情,笔到情至,自然真挚;显“我”的“自在”之趣,言近意远,韵味醇香;写“我”的“自得”之见,新意迭出,醒人耳目。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潜意识地融入关中浓浓的乡土气息中去了,好像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员。

写作是一门调遣的艺术,散文创作更为突出。一调动情感积累,二调动生活积累,三调动知识积累,四调动思想积累。首要的是情感调动,情绪激发出来,情感上去,一切也都活了。内容有了,言词有了,方法技巧也有了。作者一旦提起笔,其他的各种积累都会纷至沓来,供你调遣。所以平时注意培养、积累、酝酿感情至关重要。须知,寻词就是寻情。只有情到,笔调才能打动人。健康情感的核心是“爱”,爱是蜜,能够黏住一切。吕向阳十分热爱家乡,热爱那里的民俗、民风,因为有爱心,才为他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作者的爱,还黏住了书本,不博览群书,肚子里没墨水,能像如数家珍一样引经据典吗?爱的感情犹如洪水,蓄之既久,其发必速,其势愈猛。至于散文创作所追求的情趣、理趣、意趣、智趣、韵趣等,自然会流于笔端,跃于纸上。正因为如此,自然,便成了吕向阳散文的突出特色。(作者曾任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市工商局围绕九个方面展开大检查大排查

    2017-03-29 17:18阅读

    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理科第二党支部召开“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好为民服务‘五星级服务员’组织生活会

    2017-03-29 11:02阅读

    【安康】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 表彰市级科技成果

    2017-03-28 18:06阅读

    4月底西安绕城高速将可刷手机缴费

    2017-03-28 10:20阅读

    【咸阳】九三学社省委与淳化签署合作协议

    2017-03-27 12:19阅读

    【延安】全市招商引资工作会议召开 薛占海出席

    2017-03-25 14:01阅读

    汉中玉:逐步做强的文化产业

    2017-03-24 12:25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