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玉:逐步做强的文化产业
本报记者 何大龙 见习记者 崔慧芬 文/图
在我市今年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有如下内容——“黄玉产业、石墨烯产业等项目取得突破。”“密切跟踪天然气、石墨烯、黄玉、天坑群地质遗迹等资源勘探进展……策划一批稳增长、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其中,黄玉即指产于我市南郑县碑坝镇四沟村的“汉中玉”。那么,从意外发现、挖掘开发,到品牌打造,汉中玉文化产业项目怎样才能做大做强?日前,记者走进汉中玉加工厂及展示厅,一探究竟。具备独有性及量大块大等竞争优势
“目前来讲,汉中玉包含蛇纹石玉、透闪石玉、透辉石玉、云母玉四大类,十余种颜色,现已探明的矿产储量为300万吨。种类丰富、资源量大外,金香玉更是全国独有。”3月15日,在位于汉台区铺镇四合村的陕西地矿汉源玉业有限公司玉雕工艺厂,公司总经理王峰一边指着遍地堆放的玉石矿,一边向记者作着介绍。而对300万吨的储量,他进一步解释,2012年,汉中玉石矿在碑坝镇四沟村被发现后,省国土资源厅、省地勘基金办分别给陕西地矿汉源玉业有限公司划定了501平方公里的玉石整装勘查区、138平方公里的玉石普查区,但出于汉中玉是初次开发及满足一定时期使用量即可的考虑,他们的勘查深度只有100米,如达到200米左右的深度,资源量可翻一番。
相较国内其它玉石,汉中玉除了包含全国独有的金香玉外,资源量大,种类丰富,块度大,易做大型雕件,适应机器定制等也是竞争优势所在。
文化底蕴知名度有待挖掘提升
汉中地处“两汉三国”的发源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汉中龙岗文化遗址发现的7000年前的22件玉器中,及一些被发掘的汉墓里,都有汉中玉的身影。2004年5月11日,汉中古汉台的棕黄色“金香玉石鼓”经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专题报道后,更是引起了玉石专家及收藏爱好者的广泛关注。而白描先生在美文《贾平凹分香散玉记》中,关于贾平凹与金香玉的一段趣闻,则使神奇的“金香玉”被传为文坛佳话。但在展示厅,记者看到,经玉雕工艺厂破料、整形、初步设计、初步雕刻、精细设计、精细雕刻等多道工序,汉中玉玉器在尽显精美的同时,也因我市玉文化产业尚不发达,汉中玉尚属新兴事物,玉石加工经验不足,透出文化底蕴、地方特色方面的欠缺。
对此,汉中玉在玉石加工方面,计划与美术院校实行战略合作,用画家的理念,采用1+1的方式去雕刻,走出一条特色化道路。后期还将发展成为美术院校的一个教学基地,致力于制作出一大批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汉中文化特色的玉雕作品。在文化底蕴提升方面,计划查阅梳理汉中玉的历史文化沿革和内涵,整理与其有关的人物、故事,创新思路策划相关的文艺作品,形成汉中玉独特的文化产业体系。
另外,联系2014年以前,因为矿权关系,汉中玉宣传力度不够,知晓率低,2016年,营业收入仅为1375万元的情况,可以看出,汉中玉虽在短短几年间,由“从无到有”,到被列入我省32个文化产业项目之一,进步巨大,但受市场萎缩、前期宣传不足、开采量很小、雕刻工匠缺乏、文化内涵挖掘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在做强做大的发展道路上,还有一些需要提升和完善之处。
做大做强汉中玉文化产业
自汉中玉产业开发以来,不仅受到行业内知名人士的高度关注,也吸引了不少客商来汉中观光旅游,在增加当地财政收入、有效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截至目前,以神、奇、美、香、透,受到业内人士高度评价,逐步被消费者认可的汉中玉,已在汉中、西安开了2个直营展厅,并筹划在成都、郑州、兰州各开1个。此外,结合汉中旅游业发展,已在汉台区铺镇四合村建成了玉雕工艺厂,新修了钢结构一体化车间,形成了集汉中玉原石切割、产品设计、雕刻、抛光、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生产线,一次性可容纳上千人参观旅游。下一步将硬化矿山道路,着力打造汉中玉矿山、米仓山旅游线路。
另据了解,目前尚处于基础阶段的汉中玉文化产业项目,下一步计划征地320亩,投资68亿元,建成集参观、加工、销售、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汉中玉文化产业园项目,最终在2020年前后实现社会化,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该文化产业项目的各个环节当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