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家是爱的港湾
本报通讯员 肖军 简军
为了爱情,她摒弃了“江西女子不远嫁”的习俗;嫁到外省,她传承了江西女子的秉性,敬公婆、助夫婿、勇挑家庭重担,她就是从江西省兴国县嫁入陕西省南郑县的女子肖秀明。日前,肖秀明家庭被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命名为首批“全国幸福家庭”之一。
不离不弃见真情
2002年,正当芳龄的肖秀明独自一人漂泊在东莞市,打工期间与南郑县黄官镇青年蒋庆华结识,彼此心生爱慕。2004年,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热热闹闹地举办了婚礼。一年后,她们有了自己的爱情结晶,更感觉身边有幸福的阳光在照耀。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6年10月17日,甜甜蜜蜜的小日子在这天戛然而止。当天,丈夫蒋庆华在厂里上班时意外摔倒,疼痛难忍,始终站立不起来。查遍了广东省的医院,专家给的结论都是:巨骨细胞瘤。医生还说,这种病做手术费用很高,还会复发。无奈之下,他们只好辞工回到老家治病。在汉中住院的52天里,为了不让丈夫放弃,她强打起精神,床前床后精心照料着像一个陀螺连轴地转着。回家静养的4个多月里,她没有让丈夫下过一天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半年后丈夫恢复健康。
也许是上天有意考验这对苦命鸳鸯,2008年,丈夫骨病复发了,这次汉中已无法治疗。肖秀明不知跑了多少路、求了多少人、打听了多少家医院,终于得知北京的部队医院可以做手术。这次住院又是40多天,医疗费5万多元。2013年,又一次不幸降临在这个家庭,一次走路回家的途中,丈夫意外摔伤了患病的右腿,造成右大腿螺旋骨折,不得已二度踏上北京。住院108天、花治疗费12万多元,这一路的心酸和泪水,她只能自己往肚里咽,这无尽的苦和累,只有她自己默默忍受。
“家是爱的港湾,爱是家前进中温柔的臂膀。”肖秀明说:“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但在我心中,夫妻间就要相互理解和包容,经历风雨时相互扶持和鼓励。”
孝老敬亲美名扬
“我老得没用了,怎么不早点死呢?”看着日渐消瘦的儿子和儿媳,公公蒋德富自我埋怨到。肖秀明耐心地安慰老人,哽咽地说:“爸,没事,你放宽心,一定会好起来的。”
2012年8月的一天晚上,公公突然肚子疼得厉害,在床上打滚儿。肖秀明连夜将其送往汉中医院,经检查患了“肠梗阻”,需立即动手术。公公住院的20多天里,她守在病床前,喂药、喂饭、接屎倒尿,累了困了就趴在床边靠一会儿。公公出院时,她一下瘦了十几斤。在家静养的日子,晴天,她搀着公公到外边晒太阳;雨天,她把屋里的火烧得旺旺的。躺在床上的日子里,一天给公公换洗几次,身上从来没有生过褥疮,周围的邻居都说蒋德富这辈子好福气,遇上肖秀明这个好儿媳。
沉重的负担早已让这个家庭入不敷出。有一次实在拿不出钱给老人买药了,肖秀明只好瞒着大家,把结婚的金项链和金戒指卖了,给老人支付药费。正在上五年级的儿子看着妈妈为家里操劳,一到周末他就帮着干活。肖秀明欣慰地说:“儿子,你有这份心,妈就知足了,你要好好念书,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巧手织出新希望
2009年,丈夫在北京住院治疗期间,同病房里一位心灵手巧的老人,每天用彩线、钩针钩出的龙、玫瑰花、小挂件等各种栩栩如生的手工艺品。从小就喜欢手工编织的肖秀明,便拜老人为师,心灵手巧的她,很快熟练地掌握了钩织工艺品的针法和技巧。在医院学艺的这段时间,她每编一个“作品”很快就被病友买走了,赚了一点钱。于是,她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回到老家后专门从事手工艺品的编织和研发,用自己的双手来改变家庭的窘境。这一双巧手,织出他们家庭的新希望!功夫不负苦心人,经过几年的努力,她研发的3大系列60多个品种手工艺品很快走俏市场,年收入超过5万元。
看到身边留守妇女没有事做,肖秀明把这些妇女组织起来,教她们编织技术,改善她们的生活环境。2011年,她在县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汉中南郑巴山巧娘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她担任理事长。近年来,她们先后创作12生肖小动物和手工包、刺绣等工艺品5000余件,在省市农交会、旅游博览会展出销售4500件,创造经济效益18万元。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如今有社员103人,全县670多名妇女加入手工艺品制作,人均增收5000多元。她本人也多次在省市县手工艺品大赛中获奖,被誉为“汉中巧娘”。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