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分级诊疗“六大模式”全面落地
(记者 锁金义 通讯员 方明朗)如何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始终是全市的一个焦点。安康市卫生计生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总思路,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民生投入,积极改革,创新措施,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新秩序。截止2016年底,已在不同县区探索的6种分级诊疗模式全面落地,让群众在基层就能方便地看病就医,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获得感切实提高。
市上领导视察
模式一:推行责任医师团队服务茨沟模式,农村巡回医疗服务送上门。从2013年开始,以汉滨区茨沟镇为代表的一批乡镇卫生院,打破镇村卫生资源传统布局,整合镇、村所有卫生技术力量,由镇卫生院统一组织,全镇组建若干个医师团队,按照预先划分的区域,每个团队负责一个片区开展巡回诊疗、送医上门,精细化做好以高血压、慢性病管理为主的各类服务,解决了服务均等化问题,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自2015年以来,安康在全市推广了茨沟模式,制定印发了《安康市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每个乡镇根据服务行政村的数量和人口密度,组建若干个责任医生团队,每个团队由1名临床医师、1名护士、1名公卫人员和1名村医组成,与辖区居民签订协议书,每个月定期深入签约片区,与广大村民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公布联系咨询电话、提供24小时咨询指导和上门服务,引导居民有健康问题先找责任医生,再由责任医生负责诊治或转诊。乡镇卫生院对服务团队实行联村、联责、联报酬三联考核激励机制,与服务数量、质量挂钩,多劳多得,优质优酬。
目前,全市10县区组建责任医师团队560个,开展签约的医护人员1200名、乡村医生2560人,签约对象86.8万人。
模式二:推行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城区居民有了自己的签约医生。针对城区居民无序就医、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就医不方便等问题,安康市积极优化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在8个社区试点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鼓励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医师下到社区,与社区医生一起开展签约服务。2016年9月,依据市政府印发的《安康市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施方案》,确定签约服务费按每人每年60元标准,其中,签约居民承担10%,市财政承担40%,区财政承担50%,从机制上激发签约医生服务积极性。
现以汉滨区第一医院为首的二级医院抽调主治(主管)以上医师(护师),与社区医生组成家庭医生团队,围绕65岁以上老人、孕产妇、0-6岁儿童、慢性病患者、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和计划生育特殊家庭6类重点人群,开展健康体检、就诊预约、双向转诊、健康教育、义诊咨询等医疗卫生服务;并运用微信等掌上传媒,建立了家庭医生微信群、QQ群,定期上门随访,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服务关系,引导群众科学管理健康、合理有序就医,深受广大城市居民和服务对象的欢迎。
据统计,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接受各类咨询达12000人次,主动上门服务3200人次,已签约居民家庭 16000余户,签约人数达22890 人,占服务重点人群的40%。
模式三:推广宁陕县3+2+1一体化医疗服务,引导城市优质医疗资源到基层。如何让老百姓少花钱、就近方便看病?2014年12月,宁陕县在西电集团医院的对口支援下,启动了3+2+1一体化医疗服务,于2015年3月正式签定协议,共同协定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乡镇卫生院的框架下,由三级医院对二级医院提供技术、设备、人才和专科建设等各方面支持,将教育培训、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延伸到卫生院,突破医保报销、医疗纠纷认定、财务结算等障碍,实现诊疗服务、信息共享、出入院结算、规范管理四个一体化。患者在3+2+1链条内不同等级医院之间转诊治疗,只需办理一次出入院手续,由最后出院的医院负责与患者和其他医院进行费用结算,使老百姓看病少跑冤枉路,结算报销更快捷。
实行3+2+1一体化医疗后,全县平均每年为群众节省就医支出、节省农合资金均达数百万元。仅去年,宁陕县内合疗患者住院率达85.73%,比2014年增长11.6%,减少患者就医支出达450余万元,节约合疗资金支出452万元。
在3+2+1模式中,3级对2级医院强力支持,对薄弱科室派业务骨干技术托管,对危重病人直接绿色急救通道上转,对三级医院治疗后需要康复的病人转回二级医院,对医学影像检查进行远程传导,并在一、二、三级医疗机构间实现远程会诊、结果互认。
2年来,先后有50余名西电医院大夫到宁陕县医院普外、妇、儿等14个学科坐诊带教,帮助新建了核磁共振室、血液透析室、眼科、儿科等科室,指导开展腹腔镜胆囊摘除等10余项新技术,让当地老百姓一些原来要到三级医院才能进行的检查和确诊的病情,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一些原来要辗转到城市才能开展的手术,现在不出县就能解决。3+2+1模式带来了显著变化,县内首诊的患者比例逐年提高,2016年,宁陕县医院门急诊11.7万余人次、出院7089人,较2014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4%、27.1 %。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平均增长16.8%,部分镇卫生院增长达40%以上。
模式四:与邻市组建跨省秦楚医联体,用大联合大协作换取县级医疗服务的大提升。处于秦头楚尾的白河县,多年来一直医疗基础薄弱,业务单薄,面对窘境,白河县利用区位优势,突破行政隶属,与邻近的十堰市人民医院组建了首个跨省医疗联合体,命名为秦楚医疗联合体。
医联体由两地双方行政管理层组成的管委会管理。医联体内,白河县中医医院保持机构性质、法人资格、职工身份不变,将医院的经营管理和行政、人事调配权交由管委会管理,在全市率先实行院长聘任制和目标责任制,率先取消了县级公立医院行政级别。医联体内,十堰市人民医院长期派驻技术骨干在白河县中医医院开展各项诊疗业务,年派驻100人次以上。同时开通远程诊断平台和绿色转诊通道,多项检查结果实现两个医院共享,危重及特殊患者到上级医院直接住院、直接检查、优先诊治,省去挂号、排队等个中间环节,方便了群众就医。
秦楚医联体的组建,使白河县中医医院从一个仅有10余名人员、10张床位的小诊所,扩大到实际开放床位115张、医务人员110人、临床医技科室20余个,年门诊60000余人次、出院5000余人次的大医院,并在短短两年内通过了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评审验收,满足了群众就医需求,赢得了社会声誉。自医联体成立以来,每年减少群众因在外地就医额外增加的交通住宿、起付线报销等医保政策性成本3000余万元,人均节省4000余元。医联体吸引了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提升了县内医疗救治能力,患者在县内以二级医院的收费享受三级医院的技术和服务,切实增强了获得感。
模式五:推广汉阴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体制上激发基层村医的服务热情。对于乡村医生待遇较低、缺乏养老保障、队伍不够稳定、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汉阴县主动改革创新,探索出了五三二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
通过这一模式,把村医作为镇卫生院职工来管理,实行五统一、三制度、两独立(统一行政、人事、业务、药械、财务管理,实行待遇发放制、绩效考核制、养老保险制,独立财务核算、独立法人地位),对村医按月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考核工资,把原来用于村卫生室的补助和对村级40%以上的公共卫生资金整合优化,改变分配办法,由镇卫生院统一考核按月发放;对竞聘上岗的乡村医生,由镇卫生院统一办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县财政对参加养老保险的乡村医生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适时提高,解决了村医退出后的养老问题,让其没有后顾之忧,村医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各项工作安排顺畅,落实有力,实现了村卫生室有压力、有保障、有责任、有干劲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三二模式在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精细化程度的同时,使村医的医疗服务更加规范,服务质量有力提升。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县通过竞聘上岗聘用村医155人,因超龄、服务能力不强、群众评价不满意等退出村医队伍32人,兑现村医养老保险补助资金31万元,镇、村共计投入300余万元对全县所有村卫生室进行了规范化建设。目前,安康市全力推行这一做法,预计2017年底全市都普遍实施镇村一体化管理,村医待遇得到充分保障,为老百姓带来改革红利。
模式六:推行远程医疗的安康模式,让山区群众看疑难疾病不再出远门。如何使偏远地区患者看大病、看疑难病,不再跑省内外大医院,让优质医疗资源一沉到底?从2015年起,安康市在推动医联体建设的过程中,在支援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马国林的帮助下,建立了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多模态、全方位、一体化的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学平台,为医联体内18家二级以上医院投放远程诊疗设备,并负责后期运营。
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努力,现已在全市搭建形成了以安康市中医院为中心,上接西安、北京、上海、广东等大型医院,下联18家县级医院、50家乡镇卫生院的多点对多点的安康市心医远程诊疗网络,让山区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大城市的优质医疗服务。
记者获悉,截止今年1月底,安康市心医远程诊疗平台整体运行情况良好,北京、上海、广州80余位专家通过临床会诊、影像会诊、心电会诊等方式开展了远程医疗服务,共完成1916例(交互式会诊502例,非交互式会诊1414例),其中为乡镇卫生院会诊1426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