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润物细无声——岐山县传承周礼优秀文化之“崇仁尚爱”工程侧记
本报记者孟民
在岐山,有耕者让其畔、行者让其路、画地为牢、泰伯奔吴的历史典故,如今,诚实守信、爱村如家、遵规守纪的群众更是层出不穷,他们在新时代为周礼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去年以来,一个以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的“崇仁尚爱”工程,在西岐大地实施。传承周礼优秀文化,践行周礼优秀文化的系列工程,如同春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灵,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昔日卫生先进今朝礼仪新村
“三千年前,周朝先祖们创造的周礼文化,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地,更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岐山人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我们要自觉用优秀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约束和规范行为,争做传承的笃信者、躬行者。以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占领思想党建阵地,打造全国有名、陕西第一的岐山党建品牌。”岐山县委书记何宏年说。
3月28日,记者来到凤鸣镇堰河村,村口“洁净家园、礼仪新村”鲜红的标志,醒目明亮,宣传牌上写着周公礼学十大思想和“五常四维八德”。宣传栏里有爱干净、好婆婆、诚信经营和拾金不昧的村民介绍。古香古色的礼仪文化墙上,两米高的“礼”字十分夺目。村主任杨正岐说,他们正在打造礼仪一条街。
走进村委会大院,处处呈现出浓浓的周礼文化氛围。村党支部书记徐润奎说,在传承周礼优秀文化中,他们结合村情,寻找本村的村魂。由于他们村曾是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是传承周礼优秀文化的基础所在。他们以此为切入点,向陕西礼仪第一村迈进。
堰河村靠近县城,不少村民脑子灵活,做生意搞贩运,日子过得红火。起初,村上想沿用过去十星级文明户的评选标准来评选示范户,谁知全村常年在家的600多户,家家达到十星级标准。
“看来,评选标准过低,新时代元素少。我们把时代元素与新风尚结合起来,提高标准,重新评选。”徐润奎说。
村上提出了评选规矩之人、礼仪之星、卫生模范、新风之秀四大类,制定了评选新标准。在全村每个组设立一面流动红旗,每季度评选一次示范户,获得3次流动示范户的家庭,由村上奖励一次省内红色旅游。村上还开展了“文明礼仪我参与”签名活动,全村男女老少个个争先签字。
文明礼仪手册、诚信档案、文明基金的设立,文明大讲堂、评选文明礼仪接待示范户等,让周礼文化悄然渗透进了村民的心里。
经营店铺二十多年的郭秋丽说:“现在留在家里的村民少了,生意也清淡了。而我的商店之所以能坚持开下去,主要是村上环境越来越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融洽,他们舍不得我离开,我也不能放弃为他们服务。”
几十年来,不论是陌生人还是本村村民上门,郭秋丽都一视同仁,没有卖过假冒商品。她也成为村民公认的诚实守信经营户,被村上评为“规矩之人”。
55岁的稽拴锁当村民组长多年,过去村庄街道偶尔出现脏乱差,群众摇头,干部叹气。“崇仁尚爱”工程开始后,稽拴锁带领村民修排水渠,清理水沟,栽树种花草,与大家一起修广场、装路灯。如今,路上看不见“三堆”了,街道整洁了,环境变美了。“人人有了精气神,村庄内外干净整洁,村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这一点,让邻村人羡慕不已,纷纷上门提亲。去年到现在,光我们组就有8个小伙娶上了媳妇。”稽拴锁说,他被村上评为“礼仪之星”。
邻里和睦,家家和谐,在堰河村已蔚然成风。
74岁的杨来有每天早上打扫村庄马路,捡拾垃圾,劝导小学生不要乱涂乱画,这一行为坚持了六年。他说:“人活在世上,要多做善事、好事。”他听说村上要给自己评选“卫生模范”时,便说:“其他的我都不要,奖励我一把扫帚就知足了。”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传承周礼优秀文化,细小的礼仪礼节、仁心大爱,已经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村民的血脉中,全村多年没有出现过刑事案件,没有一个吸毒人员,没有一户遗弃老人的家庭。礼仪之村、文明新风在全村得到不断发扬。”徐润奎说。
乡贤理事传孝道仁慈尊爱进农家
传承“仁者爱人”文化,弘扬“友善”精神,是岐山县实施“崇仁尚爱”工程的丰富内涵。用仁、慈、尊、爱的优秀文化,引导群众爱国爱家。
青化镇焦六村孝文化广场,治家百言、百孝篇文字在一面墙上赫然醒目。编钟、作揖等历史文化图案栩栩如生。历史名人彩色脸谱、善行义举榜、好家风示范户、新二十四孝图的宣传牌环绕广场,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焦六村曾是全省有名的上访村,有人戏称焦六村为“焦头烂额,六神无主。”“现在村上环境和人的素质,与前几年就是两个样。”村支书傅得善深有感触地说。
从2014年以来,村上累计投资700多万元,吸收社会力量,使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环境好了,提升人的文化素质迫在眉睫。
由群众推选德高望重的40多名老干部、老党员和退休职工,第一次组成了乡贤理事会。评选出崇尚礼仪、善行义举、助人为乐、邻里互助等十类189户模范户,并与每家签订“遵守村规民约我先行”协议书。
去年8月,村乡贤理事会刚给评选的示范户挂上牌子,就有村民找理事会询问原因。会长傅成礼说:“这是大家公开投的票,你不服气,下次竞争。”说得这些人哑口无言。
傅成礼家在村中心,经营着小商店,这里也自然成为村民的活动中心和新闻发布场。傅成礼利用售货间隙,给村民讲解周礼文化的历史,不少人学到、也懂得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的重要性,说话办事悄然发生着变化。
以前,村上邻里纠纷不断。而现在,村民跳广场舞、扭秧歌、自乐班天天不断。村上既传承优秀文化、高雅文化,又用一些村规民约来约束村民行为。如:儿子不孝敬老人,罚买十斤猪肉交到村老年幸福院。邻里闹纠纷,处罚50元,给全村人公映一场电影。去年至今,没有一人触犯村规。
“通过这些传承形式,让每家每户牢记父辈创业的艰辛,好日子的来之不易,让人人不仅知道优秀文化的巨大作用,还要用行动去传承。”傅得善说。
3月29日是当地农历古会,在晚上的大戏开演前,傅得善给全村村民讲解了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和村规民约的重要意义,台下村民掌声不断。朴素、通俗的讲解,使“德、孝、礼、和”沁润着村民的心田。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和感化着男女老少。过去,在村子周围栽树、种花,村民不理解还阻拦,而今春,没有一人反对,大家争先恐后义务植树。
年逾五旬的村医傅应全见证了村子的变迁。他说:“传承周礼优秀文化,是教化人的工程。传承作用已经显示出来,如今,尊敬老人的风气越来越浓,幸福院的建成,老年人不再孤单了。行医就是行善,自己受点累没啥。”正是这种崇德尚礼的精神,赢得了村民的尊敬。
如今,看到村上的喜人变化,昔日焦六村的戏称被人们改为“焦尾悠悠,一团和气,六合灿灿。”
雍川镇袁家村曾是全县的“后进村”,乱倒垃圾、遗弃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去年8月起,村里每月都会请县上的专家讲解周礼中的礼仪要求、和睦主张等内容,8名敬老爱老、扶危助困的村民作为“善行义举榜”典型在村广场公布,有关“礼”的讲解内容,如“礼者,示人也”在村里随处可见。村支部书记杨海林说,在弘扬周礼优秀文化的影响下,曾经遗弃母亲的两兄弟主动将老人接回了家,轮流照顾。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传承周礼优秀文化,是岐山县传承中华文脉、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季节,祝愿这一传承工程结出丰硕的果实。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