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传统手工红薯粉条加工拓宽群众致富路
我市传统手工粉条产业带动周边红薯种植区的发展之路
马上又到了春薯扦插的季节,我市的传统手工粉条产业在带动本地红薯种植区发展的同时,带动了户县、周至等周边红薯种植区的发展。在红薯加工产业创出了秦都莽塬红和筋粉世家两个知名手工粉条品牌,为市民的餐桌增加了一道绿色食品。而且通过合作社的形式,在保留和传承了传统手工粉条制作工艺的同时,带动村民开拓出一条致富的金薯路。
传统手工艺的传承
早在一季红薯半年粮的六十年代,红薯是老百姓餐桌上重要的主食,手工粉条的制作从那个年代开始兴盛。一直到本世纪初,民间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粉条制作艺人,以简单手工作坊的形式加工红薯粉条。为了让这个产业生存下来,我市传统手工粉条的几大制作基地整合原有资源,将零散的手工作坊集合起来,转型为符合现代食品加工厂标准的农业合作社。
据兴平市农拓粉条加工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强介绍,2012年合作社整合了30多家手工作坊将生产队时期发展起来的手工粉条制作工艺留存下来,现在的老艺人都已年过七十,每年制作过程中主要给年轻的工人传授经验和指导操作技艺。手工粉条在自然发酵、吊包和打面等多个环节都保存着传统的工艺,这一特点在市场上形成的良好口碑,使得我市的手工粉条每年都供不应求。
产业发展变红薯为金薯
从每年10月份开始到次年2月份,把当年收购的红薯经制作、加工和销售完毕,粉条的旺季才结束。而收购的红薯主要是商品化程度低的废薯,这些红薯因品相不好难以出售,而粉条加工产业让这些废薯被集中收购,变身金薯。由于关中地区红薯种植面积大,而加工企业较少,粉条加工产业不仅带动了我市红薯种植区的资源利用率,还带动周边的户县、周至等地的红薯种植发展。
通过我市多家粉条加工合作社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对市场的开拓,秦都莽塬红和筋粉世家等品牌手工粉条,在粉条中高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每年销售旺季,甘肃、宁夏、西安、延安等多地的客商往来不绝。据秦都区莽塬红红薯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联合介绍,在粉条加工旺季来临之前,就有多位客商来签订单,每年加工的100多吨粉条基本在1月份就完成了销售。
金薯带动村民致富
当前,粉条加工产业是以合作社的形式带动农户增收致富。除了以定期举办讲座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新技术和新品种、增加生产效益外,还通过合作社用工和分红等形式,带动社员和周边村民实现产业致富。据了解,秦都区莽塬红红薯专业合作社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薯研究课题组达成技术合作,先后引进红心431、秦薯四号等新品种,辐射带动周边500余农户发展红薯产业,基地面积发展到6000余亩,合作社成员年人均收入15000元左右,荣获2010年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兴平市农拓粉条加工专业合作社以群众入股的形式带动合作社158名成员产业致富,实现合作社成员年均利润过万的良好经济效益,荣获2016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的荣誉称号。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的有力支撑下,我市的手工粉条产业正在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本报记者 孟丽君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