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一张珍贵的照片——艾黎拍摄何克在宝鸡生活
◎王卉
近日,一张国际友人、“工合”发起人路易·艾黎拍摄的乔治·何克与宝鸡乡民交谈的照片现身我市。
照片正面,年轻的何克面带微笑,正与五六位乡民在树下交谈。照片中还有两个儿童,一个坐在何克对面,另一个在何克侧后方,他们同时注视着何克。照片背面写着这样一句话:“何克在宝鸡工合时与当地老(百)姓在一起;艾黎交王自刚1981.6。”
这张照片由国际工合委员冯驱受友人委托保管,应送艾黎研究中心存档,冯驱认为何克存世照片不多,如果能留在宝鸡作为曾经的历史见证更为妥当,于是在征得各方同意后,将这张照片带回宝鸡。去年,冯驱牵线搭桥英中了解协会捐百余张历史照片给宝鸡档案馆,所以,这张珍贵的照片也计划捐于宝鸡档案馆保管。
乔治·何克于1915年出生在英国,1937年从牛津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他目睹了日寇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沦陷的城市、被毁的村庄,人民流离失所,这让年轻的何克决心留在中国,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帮助中国人民。他撰写文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何克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当年许多人都管年轻帅气的何克叫“洋秘书”,不仅是因他学问深,而且是因这样叫更亲切。1942年,何克接受了“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的邀请,出任陕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从此,他全力投入培黎教育工作,将学校的各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直至1944年,培黎学校搬迁至甘肃山丹,何克才离开宝鸡。
从照片中人物穿着来看,他们身穿冬衣,乡民头顶围着头巾,不像关中人装束,推测或为当地少数民族;照片中的树叶凋零,从人们身着冬衣及人影明暗,可推断拍摄时间应该是在冬季中的一个晴天。史料记载,何克曾于1941年前后来到宝鸡,所以,这张照片应为1941年至1944年期间拍摄。
根据照片背后的注释,冯驱向目前定居张掖的王自刚了解情况。王自刚介绍说,照片确实是艾黎亲手拍摄,时间是何克刚到宝鸡当工合“洋秘书”时,原底片由王自刚保存。王自刚是艾黎生前的忘年交,也是艾黎捐赠山丹文物的全权经办者,路易·艾黎捐赠文物陈列馆首任馆长。王自刚回忆,艾黎于1953年前留存的老照片仅有40张,大量资料和影像已经遗失或毁于战乱,无法寻找,而这张照片能辗转留存至今,实属不易。
为了得到关于这张照片的更多资料,冯驱联系了艾黎与何克的养子聂广涛。年过八旬的聂广涛老人仔细辨认后,在微信中给冯驱这样回复:这张照片没有印象,艾黎亲自照的,又亲自送给王自刚的,显然是历史珍贵文物,好好保存吧。
这的确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它是英国友人乔治·何克在中国生活的记录,而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正是工合发起人、新西兰人路易·艾黎,两个外国人,为了帮助战争中受苦的中国人民,在宝鸡这片土地上,并肩合作,开展工业生产,支援中国人民抗战。所以,这张照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两位国际友人跨国友谊的见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