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精神病院医护者:不寻常的“白衣天使”
本报记者 何大龙 实习记者 赵琨
“昨晚凌晨5点,某某穿了个秋裤,在院子里不停地转圈唱歌。”“某某‘偷’了某某的卫生巾,当手纸用了。”“病区大门口的灯坏了。”“洗衣粉和鸡蛋已经买了。”……4月25日上午8点多,在位于市经济开发区鑫源办事处凹口村的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医院,女病区的7名医护人员如平常一样进行交接班,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各个病房,医护人员每天都要进行的晨间护理细致而又琐碎——测血糖、体温、脉搏,用消毒毛巾打扫床铺卫生,更换床单被套,了解、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有无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早醒的特殊睡眠形态和头晕、震颤、步态不稳、昏睡不醒、流涎的药物不良反应;检查是否暗藏了药物、绳索、锐利物品等危险物品;给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剪指甲、整被褥、穿衣裤、护理口腔……一些患者由于已进入精神分裂症衰退期且伴有高血压、高血糖、胆囊炎等其他疾病,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消失,行为紊乱倒错,使得医护人员接下来的各项工作必须更加认真仔细——打饭要根据忌口情况区分饭菜,吃饭要喂,饮用水要给晾温,便前便后要照料,夜间休息需巡查数次。
除去这些,对这里的医护人员来说,被患者打骂、撕咬、吐口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也发生过危及医护人员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2012年的某天,已怀孕6个月的某护士,在反复劝说一名男患者服药时,突然遭到对方拳打脚踢,用刀片猛划头脸的险情。出于母性的本能,她下意识地护住了自己的肚子,才保住了胎儿。事后,单位将她调入了相对安全的女病区,经过长期的自我调整和同事朋友的安慰,现在她已走出了事件的阴影,还在医院里正常工作。
据记者了解,这里的医护人员对患者除了身体上的治疗、看护,对他们的心理问题也会进行简单的询问、疏导。由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对专业技术有要求,记者的职业体验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心理疏导工作。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记者与多名康复情况较好的患者进行了交谈,倾听他们想要表达的声音。
在以养为主的治疗模式下,这里的工作人员既是医护者,又是安全员。而一位位患者从治疗到康复,正是赖于她们上述种种“不同寻常”的付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www.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